余丁:虚拟策展实验项目的核心,指向更广泛而高效的“人”的教育

作者:付朗时间: 2021-02-18 16:50:52

北京市教委认定结果公示

艺术中国:那么虚拟策展实验室是如何筹备和最终落地的呢?请您谈谈打造这一项目的初衷。

余丁:其实从设想至建设落地的今天已足足7年之久了,那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在全国的策展领域里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策展其实是一个创造性劳动,但它往往需要大量成本,那么这些策划方案如何才能够落地到一个个美术馆中?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策展人如何才能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策划报告,而是进入到全方位的从策划、选作品到最后的呈现都能有一套系统来支撑的维度中,而这个系统如果将来能够普及应用在全国所有美术馆博物馆的策展工作中,便可以有效节省展览成本,呈现更多具有创意性的策划方案,而且可以相对轻松容易的生成策展方案,从而更为直观的让大家看到预期的策展效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实验室

艺术中国:可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两个版本的研发和发展过程?

余丁:1.0版本所考虑的是人眼裸眼的现场浏览,比如在一个空间里设置一个U字形屏幕模拟虚拟展厅,这个大屏通过LED或投影与人进行互动,人无论走到哪里场景都会随之移动,并且在后台或者在触摸屏上就可以实现布展。我们当时找到了一个德国很有名的技术团队做了大量演示,与其合作研发出了第一代产品——通过U型屏模拟真正的展厅空间。这样,当你进入到这个空间后就如同进入到了一个展厅。这是属于第一代的实验室项目,我们将其用在了一个具体的策展方案上,在“卡塞尔文献展的神话”中使用了交互的方式将这个U型屏虚拟项目直接带到展厅之中。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应用场景

课程作业:王晨皓《及时行乐》

虚拟策展方案展示与交流

艺术中国:经过了第一周期的开发以及现阶段的成果和反馈,您认为虚拟策展实验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说是否有一个3.0版本的愿景?

余丁:当然,这套系统的未来前景是值得期望的,实验室也正在进行技术升级,下一步3.0版本的模式可能就是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有效交互。现阶段我们的展厅是没有观众的,观者仿佛站在一个真空里去独自观看。但未来实验室会升级这套系统,参与者如果在APP里登录上线的话,会设定一个角色,建立一个社区,可以选择不同的服饰、打扮等,参与者以自己选择的角色进入虚拟美术馆内,并会看到所有进入到场馆的其他在线人员,从而实现在场馆内的实时互动与交流,这样就打造成了一个虚拟美术馆社区。在该社区内,可以设置策展人角色,在展览的虚拟空间内进行导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将策展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美育的公共教育项目,并积累成千上万的数据资源,从而让一些边远地区,或是没有机会前往指定美术馆观展的观众随时随地接受美术教育。

同时,虚拟策展实验室也要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包括3D的真实性、灯光的调试等问题。但是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应有更多的美术馆要赋予实验室公共平台的知识产权,而每一个成为实验室中策展人的参与者也要以公益的态度去对待,在实验室策划的任何一个展览都应该以为公众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为初衷。所以我们主张的是大家一起来利用这个公共平台贡献和分享自己的资源。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

艺术中国:您刚刚格外强调了虚拟策展实验项目的社会美育这一职能,我们也在最近一年中发现后疫情时代网络教育和数字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余丁: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策展实验室只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面的建设。我认为线上教育的重点不是“线上”,而是“教育”,“线上”只是一种途径,能够让更多人更便捷的获取教育资源。工具是可以不断迭代更新的,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包括价值观,这些才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我相信未来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将会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介入,会有更多超出我们现在想象的教学方式。但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数字化教育,它终究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关于教育的本质,不管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都依然是“人”的教育,这才是核心和关键。(采访编辑/付朗,视频/王安宁,文字整理/周可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