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连溪:早期浮世绘达不到中国姑苏版画水平
导言:
在中国,木版年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雕版和套版彩色印刷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年画的发展。诞生于清朝苏州地区的“姑苏版”不仅绘画鲜活生动,印刷繁密精致,还出现了西洋透视、明暗、排刀等洋风元素,它是历史上中西绘画和印刷技术完美融合的经典案例。“姑苏版”流传至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有力的推动了流行欧洲的“中国风”,日本的浮世绘也借鉴和吸收了中国木版年画的元素。在中国,姑苏版收藏一度近于绝迹。近年来随着古版画展览和热拍的推动,这种罕见珍贵的版画逐渐浮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中。近日,艺术中国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先生,在这篇访谈中,翁先生讲述了有关姑苏版画的历史渊源、视觉特征、印刷技术等内容,为观众揭开了姑苏版的神秘面纱。
古堡中的姑苏版
姑苏版画和中国传统年画有所区别。年画一般当年贴在墙上,第二年就撕掉,再贴上不同的作品,其内容都是比较喜庆、吉祥的。但是姑苏版画不同,它制作非常复杂,多数都是用套印、填色法制作;雕刻方面,用欧洲的排刀、交叉刀法;构图方面,用阴暗、远近、透视的方法。而且这种版画一般都出口到欧洲和日本,价格非常昂贵,运输成本、制作成本非常大;有的可能是应他们的要求定制,制作了不同题材的姑苏版画,就跟外销瓷一样。当版画运到到欧洲以后,西方人习惯把姑苏版画托裱在油画布上,然后做成框子镶嵌在城堡的墙壁上,就跟壁画一样,我把它称为壁纸;也正因为在城堡保存的条件比较好,一直就保存到现在。现在欧洲瑞士、英国、法国、德国都有这种城堡。
阊门图
艺术中国:我注意到姑苏版画在题材内容方面非常丰富,它的图式跟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很不一样,您能介绍一下姑苏版画的题材内容吗?
翁连溪:姑苏版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像文人画和宫廷绘画那种形式单一,欧洲人把它当壁画,当装饰物使用。比如风景里面代表性的《阊门图》,以及百子图、美人图,还有戏曲小说,像三国、水浒、西厢非常多,这类题材在欧洲也是比较盛行的。现在虽然保存了好多,但存世大多有所缺失,就是单独的一两张,其实很多都是4幅、6幅、8幅的条屏式的组合起来的。
艺术中国:姑苏版精品版画工艺极为复杂,您曾经谈到冯德堡收藏的版画每一张的印刷手法都不同,您能从套色、晕染、饾版、拱花等综合技法上简述下中国传统彩色印刷的精妙之处吗?
翁连溪:现在一般都认为传统木刻雕版套色就是不同的色彩分色多版并重叠刷印在一起,形成一个画面。实际上套色有很多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单版多色一次刷印,《程氏墨苑》就是这种工艺,一块版子要两色,就涂成两色,复制一次就刷出来了。还有一种单版多色多次刷印,比如一块版上五种颜色,先刷红色,覆完纸刷完以后,等一会儿再刷绿的,再覆一次纸,再刷一遍,五色刷五遍。
十竹斋画谱
再看看古代版画,著名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殷氏笺谱》《萝轩变古笺谱》《芥子园画传》等,每版套印色彩都有变化,但是这些书籍初刻初印本存世罕见,通常只能看到一版就十分珍贵。你要是看到十版同时印出来的,每个都不同,有的差一色,有的多一色,有的重一点,有的轻一点;晕染的时候,就能反映出色彩减色增色、阴阳相背的效果。所以说国外对中国的木版水印技法非常佩服,而且中国使用的材料跟他们也不同,日本浮世绘达不到这种效果,他们印得再好,晕染效果也达不到。
栈道蹟雪
艺术中国:日本浮世绘在全世界知名度很高,近些年中国也举办了很多浮世绘的展览,其实以姑苏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精品版画无论绘画技术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毫不逊色,但是姑苏版在传播方面还是偏弱的,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翁连溪:浮世绘相当于咱们民间年画这个层次,不能跟姑苏版画相提并论。我跟日本人说过,我们的杨柳青年画、山东的杨家埠,姑苏后期的年画就是老百姓使用的,这些年画的水平就跟日本浮世绘的水平差不多。浮世绘也出了很多如葛饰北斋这样的艺术大师,他们版画的方法和印刷方式有了很大提升。现在一般说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实际日本也对我们也有影响,两国也是互相借鉴。
早期日本的浮世绘从中国版画中借鉴了很多东西,明末《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清代的《芥子园画谱》作为中国彩色印刷的经典之作,对浮世绘版画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时日本浮世绘还没有形成彩色版画风格,他们在康熙、乾隆年间就大量翻刻中国版画。姑苏版在这些精细版画风格上又加入了西洋风格元素,也对日本有很大影响,之后日本浮世绘又对欧洲的印象派有非常大的影响。实际是日本也花了很多钱来宣传浮世绘,而中国版画还是宣传的少,现在咱们才开始重视一点。其实日本人也承认,早期的浮世绘是达不到咱们的技术水平的。乾隆以后,中国因为战乱等原因,版画创作就开始衰落了。
中国传统版画一直没有改变,还是使用鬃刷。拿鬃刷子刷,版子越硬,线条越细,刷的时候容易断裂,且一吃水吃墨就膨胀,这对雕版影响非常大。但中国现代版画就借鉴欧洲的滚筒,再刷再压也非常干净,同时延长了雕版的寿命。
古堡版画中的仕女图
艺术中国:姑苏版画的这些画师和雕刻师,在当时是怎样的人?
翁连溪:当时我也调查了一下,明代江南一带、徽州的版画已经进入光芒万丈的时代。到明末刻的戏剧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插图刻得已经非常精美。当时移民、画家、工匠非常多,那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地方。姑苏一直就有传统雕刻,而且非常容易接受西方的技法。像朱圭、梅玉凤都是宫里从南方请过来的工匠,宫里这么多欧洲铜版画对他们肯定有影响。他们刻的《耕织图》借鉴了西洋雕刻的方法,明显有透视感。
艺术中国:很多中国文人最初对于洋风绘画、版画中的明暗、阴影元素是排斥的,他们觉得西洋绘画没有我们传统绘画高明,但是它还是在历史上大规模出现了,您觉得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翁连溪:实际都是互相影响,洋画风传来以后,早期的皇帝也有一点抵触,最后一点一点接受了。统治者接受了,以后上传下效就达成了。过去没有摄像技术,反映一个实物的话,还是他们这种纪实性风格效果更好。比如乾隆时期,宫廷里有很多传教士;如郎世宁等,都是宫廷画家,画了很多装饰画;再如故宫倦勤斋墙壁上的壁画、天顶画,红楼梦等通景画等,都是西洋风格。如果皇上、宫廷都普遍接受这种风格,民间也随之普及了。
艺术中国:在中国美术史中对姑苏版画论述似乎并不多,原因是什么?
翁连溪:这个是有原因的,前二十年为什么没人研究姑苏版画,中国各大馆藏只著录一张,无法研究;而且当时对外交流又不多,很多老先生,如王伯敏就研究中国版画史的,还有王树村和冯骥才,都没能关注这一题材。这些年中西学者有很多交流,才使得姑苏版画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当时外销艺术品这块应该也是一个很大的部分,比如外销瓷器;欧洲人知道我们能够做这种姑苏版画也是能够符合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想象,所谓中国风的一个影响,因此出现了这一中西兼具的题材,在中国版画史上别具一格。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
欧洲人仿刻的避暑山庄铜版画
艺术中国:姑苏版画是否主要专门针对欧洲或者日本市场?
翁连溪:现在存世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欧洲商人来姑苏有订做这种版画来做装饰物或者收藏,以显示富贵的身份。在康熙时期,欧洲很多艺术品的工艺水平没有中国高,像丁亮先制作的版画,他们买来保存很好,上百年依然如新。而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传统书画,常年挂在墙上。年画都是当年贴在墙上,明年就撕掉了。欧洲人更喜欢印刷色彩鲜艳的作品,如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马国贤出色地完成了《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铜版画,成为中国最早一批铜版画。马国贤在雍正元年回国,雍正皇帝送了他好多瓷器织锦等,回去后又转赠给英国的勋爵、国王。他带回的“避暑山庄”展现的中国园林建筑样式对欧洲文化影响非常大,欧洲人不仅将这些版画翻刻和创新,还仿建了很多中国园林建筑形式。
欧洲人非常喜欢中国园林题材的各种版画, 他们就在屋子整面墙上贴上各种彩色版画,也叫壁纸。有园林风景、相夫教子、百子图、戏曲等各种内容。他们也会将姑苏版裁剪成不同的形式拼凑起来,比如壁炉两边相对的侍女图等。
翁连溪先生
(受访人:翁连溪,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殿版古籍研究家,古籍研究界和收藏界的著名人物。 采访人:刘鹏飞。图片来源:翁连溪)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