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画廊:一家30年老牌画廊的记忆组成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08-23 14:15:34

红门画廊“记忆墙”展览现场

“红门”里的蓝色记忆

纵使现场热闹喧哗,白墙上色彩缤纷,但仍挡不住迎面而来一面醒目的蓝墙。红门画廊创始人布朗·华莱士(Brian Wallace)与我们分享了红门里的这抹蓝色记忆。

“这面蓝墙来自于2019年红门合作的艺术家——彼得·韦恩·刘易斯(Peter Wayne Lewis)。作为一位资深的牙买加裔美国当代艺术家,他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过许多展览,也曾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合作大型展览,并且多年前参加过红门的国际驻地项目。每年夏天他都会来北京,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里创作。

Peter Wayne Lewis在红门展出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展览中,他总是要求有一堵蓝色的墙。于是2019年在做《弯曲的时间——从金斯敦到北京》的展览时,红门画廊里的一面墙刷成了蓝色来陈列他的作品。通常,在展览结束后,空间会恢复原样,再次涂成白色,但是自那以后,几乎所有走进画廊的艺术家都说那面蓝墙看上去不错,所以布朗决定保留它,也保留下那段合作的记忆。

(从左至右)王鲁彦、王利丰、大弓、张亚杰的作品

三十年过去,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四人的作品已经被海内外知名艺术馆和机构收藏。布朗选择把首展时的四位艺术家作品,放置在最醒目的蓝墙上,更多是出于感性的怀念,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怀念自己和艺术家们共同走过的青春岁月。

如今的布朗与王利丰

他回忆与红门合作最初的十年,也是与画廊同奋斗创业的十年。“布朗总是讲艺术家才是画廊经营的核心,跟他合作能够感觉到存在感及自身活力的发挥,他也能够听取艺术家的建议,从而赢得了在艺术圈的尊重和人脉。”

青春逆袭的未来记忆

如果说合作了30多年的王利丰对红门像孩子一样的宠爱,那么,刚刚开始合作的青年艺术家们对于这家有分量的画廊多了一分仰望。不仅因为它的年龄大,更是因为许多他们的偶像级艺术家都是从这里起步。

身为95后的Kalman Pool(刘锦鹏)在英美留学与生活了近七年,在选择合作的国内画廊的时候,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画廊能否真正认可和理解他的作品,画廊主的国际化眼界与合拍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因素。

Kalman Pool作品图

如今,许多学院和艺术市场中的大咖曾经也是年少轻狂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生涯从红门起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互联网异军突起,社交媒体席卷而来,面对时代的洪流无可逆转,三十年前的前卫画廊变成了传统老字号,红门对于新鲜血液的渴望,显得尤为迫切。以Kalman Pool为代表的80、90后艺术家的出现,又唤醒了老红门的青春能量。

吕哲作品

吕哲的绘画进入到一种情感细致的相对精致表达之中,他用一种“剧照感”的方法,塑造了半故事式的情景,赋予符号化事物以存在感。

胡靖作品

胡靖的作品把“简单到仅仅是看到的、想到的、心里的”事物放进一个个盒子。在限定的空间里,抒发烦躁、恐惧、麻木、无奈以及对繁琐生活的厌恶。  

蒋龙木雕作品《皮囊》系列

木雕艺术家蒋龙,用一根根椴木打磨出一具具“皮囊”,不管这些皮囊是什么质地,却都包裹着一颗心。皮囊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心,但一颗活着、醒着的心同样无法拒绝这副皮囊的包裹。

三位80后艺术家在选择合作画廊时,均提到了红门以“艺术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我想,这正是以红门为代表的老牌画廊,能在跌宕起伏的当代艺术市场中,以涓涓细流之势立足至今的门道吧。

当年东便门角楼红门画廊的艺术家合影

遥想当年的集体回忆

除了展陈在空间里的作品和邀请函外,展览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0周年记忆征集”。红门画廊官方微信公开向合作过的艺术家们征集有关画廊的记忆,公开邀请一经发出,回信便如潮涌一般将记忆推回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陈文令与布朗在红门30周年展览现场

陈文令:在红门画廊的驻地艺术家都是外地的。每人驻地二个月,而布朗给我三个月,每月还有生活费。在驻地期满前几天,我骑着一辆二手市场买來的破旧脚踏车到索家村艺术区租了个一百多平的工作室。这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一次決定。从此,我的人生发生天翻地履的变化,连白日梦都不敢做的各种美好接踵而至。

艺术家申玲和友人

申玲:第一次去角楼的红门是看师姐孔海燕的展览。一个老外,腼腆地、略带羞涩的看着出出进进的人,有时会坐在墙角里,注视着展厅,虽然是一副生面孔,可从他的神情里仿佛看到一个皇城根下长大的孩子,与角楼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开幕的晚上,布朗很开心,笑着拥抱大家,用蹩脚的中文说的最多的就是“干杯”。

布朗回复她:一想起申玲和王玉平两口子,满脑子都是那些展览,还有到他们在北京南城外的家和工作室——明亮、阳光、俏皮、既波西米亚又嬉皮!这才是申玲呀!干杯吧!

艺术家们或悠扬,或淳朴的笔间回忆,证明着对艺术的深沉之爱,也充盈着这个时代缺失的真诚。很多人会说30年前,自澳洲远道而来的布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之一,可又怎能否认那个特别的年代同样也成就了他呢?

人生中最美的收藏,也许并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而是画里的那些往日时光。

90年代布朗在办公室

红门30周年展览直播现场

当年,布朗拿着大哥大打电话时,绝对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手机会有一种用途叫做——直播,互联网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如今,人们对于五年之后的变化都不敢妄加预言。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祝福三十年来及未来所有经由红门走进当代艺术天地的人们“Good Luck!”

(文/庞雪姣 图片及部分资料由Brian Wallace与红门画廊提供)

展览信息:红门画廊30周年纪念项目——记忆墙

展览时间:2021.8.1——2021.9.19

展览地址:798红门画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