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工艺美术如何更“接地气”:"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告诉记者,“目前,各地举办的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展数量并不算少,这其中既有行业协会举办的工艺美术展,也有高等专业院校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此次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它的主要意图还是要表达工艺美术作为‘根部的文艺’、‘接地气的艺术’的美的一面。在征集作品时,我们强调一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文艺,同时因为它是件作品,所以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适合当今的时代,适合今天的环境,适合我们现在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这是展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也就是强调工艺美术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结合,强调材料之美、工艺之美、创新之美。同时,这些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也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倡导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我想,中华美学精神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殿堂也得到了良好的展示。”
远宏,《城与迹》
千“漆”百趣:色彩靓丽、造型新颖、用料环保是现代漆器工艺的时尚
中国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既美观又耐水耐腐。传统漆器色彩多变,器型迥异,综合运用各种装饰技艺,制作精美,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表达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美学观念。21世纪,面对装饰绘画、立体造型、现代设计等当代艺术语境,色彩靓丽、造型新颖、用料环保成为现代漆器工艺的时尚。让传统回归生活,将多样化的漆艺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是艺术家紧跟时代走出的新思路。本单元展出的70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漆器作品,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将漆器工艺与现代艺术和工业设计相结合,呈现出艺术家们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独特的艺术意蕴与表现语言。
潘鲁生、着着,《大匠丝路》局部
王建中,《创世》
绚“璃”多彩:“璆琳”、“陆离”,阐释哲学思考、抽象意境的绝佳载体
在中国,玻璃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因其类似美玉,而被称为“璆琳”、“陆离”。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玻璃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突破,逐渐形成全新的语汇体系,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元化趋势。玻璃是光的容器。玻璃的坚硬与光影的流动;玻璃的有型与光影的不羁形成有趣的反差与对话,使之成为阐释哲学思考、抽象意境的绝佳载体。在本单元展出的40余件玻璃工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充分发挥玻璃工艺的可能性,运用隐喻、符号、象征等表现形式创造出写实、抽象、自由随意、奇思妙想的手工玻璃作品,来表达对这绚丽多彩的玻璃艺术世界的思想情绪与文化感知。
孙磊,《星光耀沃野》
尽善“金”美:对极致工艺的执着,对空间美感的追求,以及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有景泰蓝、烧瓷、包金、错金、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等类别,品种繁多,自成体系。金属工艺的演进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新技术将材料性状的边界不断后推,也赋予了艺术家们更多与这种古老载体对话的可能性。在这一单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极致工艺的执着,对空间美感的追求,以及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哲学思考。在不断突破材料本身局限的同时,艺术家也在不断向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和养分,力求建立现代金属工艺的中国表达。
展览现场
工艺美术是“根部的文艺”、“接地气的艺术”,其创作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回馈社会。此次展览旨在鼓励并倡导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在思想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坚定的创作立场、创作原则和创作追求,坚持高质量的艺术标准,追求精品,创造经典;在行动上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田野;在创作上努力反映“中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塑造“中国美学价值”。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本次展览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南9展厅展出一个月,并将于2021年10月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