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6年,走过大半个中国,他完成了这场行为艺术——《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画册背后的故事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2-11 12:48:29

宗其香的写生笔记与地图

宗其香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画家,作为徐悲鸿最为欣赏的弟子之一,他能力全面且极富创造力,是最早用西方绘画改良中国山水画成功的画家,特别是他的夜景山水,成为中国水墨画史上首屈一指的创造。他一生走遍祖国大地,留下了大量兼具艺术与研究价值的写生作品。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现场

展览将宗其香的写生画作与宗海平的摄影作品布置为画框的两面,从展厅的的天花板上垂吊而下,每一件画作与摄影的贴合,正是父子二人足迹穿越时光的一次重逢,观众穿行于光影丛林之中欣赏一帧帧美好的画面,也在如同在寻觅并见证着一次次情感的汇流。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画册

自2013年开始,每逢寒暑假,宗海平便携妻子、女儿踏上了寻找宗其香写生痕迹的旅途。根据宗先生的写生地点,分为北、东、南、西四个方向,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重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级行政区。因为仅能通过画面内容和简单的题记来寻找线索,一路充满了不可预知。因而,在每一次寻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和好心人成为难忘的经历。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中的观众留言

这本厚度超过4厘米的画册的前后面都留有一些“空白”页,其实上面的内容需要特定的角度和光线才能看到:观众在“绵延映像”展览上的留言、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好心人的照片……这些内容以若隐若现的方式收录在书中,观众的阅读过程也是一种对“寻找”的体验。

宗其香桂林猫儿山写生,1978年

艺术中国:最早是什么想法让您去追寻父亲的足迹进行拍摄?

宗海平:2013年的3月份,刚过了春节之后,我父亲的一名学生给我母亲打电话,说“重庆有个展览里有宗先生一张很大的画《嘉陵江上》,你让海平查一下”,后来我一查还真有这么回事。然后当时我只有一个朋友是在重庆涪陵,他帮我找到了介绍这个展览的报纸。我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跟人要一个这张画的电子文件,以备后来出版用,但联系了几次,文件都不合适,后来干脆我自己去拍,我也正好没去过重庆。

到重庆后,我的这名朋友从涪陵到重庆机场接了我,他特别有心,给安排在嘉陵江边住,附近有一个地方叫洪崖洞,说你父亲当时画画肯定经常在这里走。当我们从酒店出来走到江边,我一看就愣住了,脑海里立刻反映出来一下就是我父亲曾经画过的《嘉陵江畔》,感觉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些高楼。晚上主办方请吃过饭后,我们再到江边看夜景,那天我特别吃惊,今天的夜景和画上完全不一样,全是红红绿绿的招牌和霓虹灯,我突然就冒出这么想法:我要去把我父亲写生的地方都找出来,去重新拍一遍。

宗海平拍摄嘉陵江口  2016年

艺术中国:经过整个过程,对宗其香先生的绘画您有哪些新的认识?

宗海平:我感觉他是一个特别细致的人,通过他的写生,我会发现某一个东西,它现在还在,只不过原来它很小,现在变成很大。比如颐和园写生作品里的一棵小树,这对我确认地点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不是美学上的东西,但对找确定画面是一个非常好的事。

宗海平与女儿宗润琪在玉龙雪山取景  2014年

艺术中国:您未来还会把这个追踪继续下去吗?

宗海平:我在路上的时候有一个想法,30年之后,我带着孩子再走一次,把这个事做一个彻底的了结。如今距离第一次出发已经快10年了,20年我后就80岁了。可能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跟我们差得很远,但我从内心希望将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从第一代的绘画,到我这一代的摄影,未来的路可能会更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