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古琴“曲高和寡”?秘诀在找到那扇门
卓然古琴工作室,榣山小院
榣山小院内景
在北京前门附近草厂八条的胡同里,门口立有一对小石狮子的院子就是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的古琴工作室——“榣山小院”。据卓然介绍,“榣山”二字取自“山海经”:“榣山隔云汉之外,耳边风动而琴鸣,不闻窗外风雨晴晦,止于心间。”
现年29岁的卓然习琴已有二十余载。因父亲教习古筝,自幼在琴房耳濡目染,他4岁时便“无师自通”,在不需对照乐谱的情况下可以完整演奏出古筝名曲《渔舟唱晚》;6岁时已弹完《汉江韵》,这相当于古筝十级的曲子。
“我父亲是教授古筝的,但他在年轻时曾经很迷恋古琴。”卓然说道。卓然父亲卓超曾于年少时无意中听到古琴的声音,自此产生兴趣,于是开始利用那个年代有限的信息和途径,查找资料、翻看书籍,在获悉“虞山吴派”吴景略先生的通信地址后,去信表达了自己对古琴的向往和习练之心。吴景略先生是近现代著名的古琴大师。其演奏特点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他的古琴艺术造诣深湛,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
吴文光先生录制的古琴演奏曲磁带(1982年版)
吴景略先生在收到卓然父亲的信后,给他回了信。信中,一来感谢年轻人对古琴艺术的喜爱;二来也鼓励他,希望他能把古琴学好,未来在家乡的土地上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欣赏到古琴的声音。为了鼓励卓然的父亲,吴景略先生在回信中还随附邮寄了一盘由吴文光先生录制的古琴演奏曲磁带(1982年版)和两本古琴曲集。由于家乡所处地域偏远加之当时的人们对古琴艺术的认知所限,这些素材没有帮助卓然父亲踏上赴京求学的道路,却在日后冥冥中成为卓然推开古琴大门的钥匙。
卓然演奏古琴名曲“潇湘水云”
在这个奇妙的夜晚过后,我发现我对随身听的兴趣没有对古琴大,于是我就对父亲说想学古琴,想学《潇湘水云》。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潇湘水云》已经是古琴曲中难度比较高的曲目了,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一个6岁的、遇事只靠三分钟热情的懵懂孩童的话,我父亲完全不予置评。后来的日子,我反复不断提及此事,父亲最后是抱着“也许他是认真的”这种态度答应让我尝试,但是要求我不要好高骛远,从基本功练起。就这样,我开始练习勾、挑这两项手指的基本功,每天练习七、八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三个多月。父母见到了6岁孩子的决心,便带我到沈阳音乐学院,在那里我见到了我的启蒙老师顾泽长先生。跟随顾泽长先生学习了三、四年时间之后,我在一次全国性的古琴演奏比赛中得到金奖,在顾老师的建议下,走上专业的学艺之路,后来拜入赵家珍教授门下,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一路学艺的经历,用一句略微有些俗气的话来形容,便是“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从最开始的派别关系来看,我父亲当时与吴景略先生通信,吴景略先生属于“虞山派”,所以最先影响我的也是虞山派。后来到沈阳跟随顾泽长先生,他属于“泛川派”,这个派别的风格比较峻急奔放,气势宏伟,力量感很强。等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赵家珍老师的学生后,因为赵家珍是吴景略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又回到虞山派这种清丽婉约,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卓然古琴独奏音乐会,演奏现场
卓然于古琴演奏现场
《听琴图》轴局部,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Q: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非常崇高,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从它的形制和你的演奏经验上来说,你认为为什么它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有这样崇高的一个位置?
卓然:古琴在发明面世之初,发明者和统治阶层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和定位就非常高深。比如说,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象征高山流水。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也表明了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所内涵的很深厚的文化意义。
对于我来讲,古琴最吸引我、对我影响最大的方面,是它的每一首乐曲里所兼具的那种散板和跌宕并存的状态,对应着演奏者当下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气息,它的音乐会给人带来一种高远广阔的空间感和自由度,这是我认为古琴最有魅力的地方。
榣山小院内景
Q:“琴者,乐之统也。”古琴可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如果从器乐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你认为中国的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各有哪些特点和异同?
卓然:首先,从音乐的表达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偏外放,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快感,相比之下,东方音乐尤其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则相对内敛、含蓄。中国艺术讲究留白,比如中国画里有留白,古琴乐曲中也有许多琴音之间留白的空间,正是这些留白启发了人的内省和思考。
其次,中国的传统乐器和乐曲风格多为单旋律,它们可以与其它乐器配合,但更多是作为一种独奏的乐器,强调演奏者与乐器之间一种私密的关系和情感表达,一种单线条的极致完美;西方古典音乐的乐曲诸如交响乐,在创作之初就是一整套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的音乐体系,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最终营造出一套立体化的音乐系统。
《酒道》表演视频
Q:作品《酒道》融入了大提琴、小提琴、吉他这些西洋乐器,也加入了类似说唱、吟唱的人声表现,这几种表演元素看上去差异很大,这一创意、构思表现的基础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协调、平衡最终取得了后来的表现效果的?
卓然:《酒道》最初的灵感,源于我的古琴要为一家室内乐团的大提琴和吉他作配器。这家室内乐团一直从事先锋音乐的创作,与古琴的合作很多,他们听到《酒狂》这首古曲后感觉很好,大家就一起构思,看是不是有可能把这首古琴乐曲作一些创意和改变。
这首乐曲的改编顺序是古琴在开篇先进行一段独奏表演,大提琴、小提琴和吉他从中间找一个合适的节点切入进去,最后加入人声的吟唱。所以,《酒曲》的现场表演从头到尾是根据古琴独奏即兴演绎的,我们一共演过两场,每一场都不一样,算是一次比较现代和带有实验感的尝试。
《初无垠》剧照
卓然演奏会现场
卓然在国际舞台上与同道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Q:从6岁起开始接触古琴,到现在20多年,怎么看待你与琴的关系,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卓然:有个词很俗,但是我觉得用来形容我对琴的感情以及我与古琴的关系都很准确,那就是“亦师亦友”。琴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位老师与学生的那种感觉。古琴的教学方式也是亦师亦友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古琴都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和思考。
青年古琴演奏家、榣山文化创始人卓然
关于青年古琴演奏家、榣山文化创始人卓然
卓然,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国琴会理事,榣山文化创始人,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卓然启蒙于沈阳音乐学院顾泽长教授,后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赵家珍教授。其从六岁起习琴,二十余年中,精研虞山吴派古谱古曲奥义,独奏曲风雄浑激越,手法纯熟精准,意境深邃独到。
2009年,凭借一曲行云流水、韵味十足的《潇湘水云》,荣获 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银奖,此后又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古琴大赛第一名、首届全国古琴网络大赛全组别第一名、第二届美国 " 华音杯 " 中国音乐国际大赛古琴金奖;曾以独立艺术家身份受邀参加“北京——华盛顿缔结友好城市35周年”活动,参加 2015 年以色列艺术节、丝路国际文化论坛、秘鲁巴西古琴专场音乐会、英国南岸艺术节、平昌冬奥会中国之家演出、新西兰亚太非遗文化交流等多场国内外音乐交流活动;2018年参与制作演出的《初无垠》古琴舞剧在墨尔本艺术节、悉尼艺术节、柏斯艺术节首演,获澳方一致好评;曾为多部热门影视剧作品如《新三国演义》、《云中歌》、《烈火如歌》等担任古琴演奏。
卓然曾任钧天坊艺术总监、钧天云和乐团团长、导演;曾随钧天云和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南京等大剧院演出; 2017年策划、执导并参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钧天云和古琴专场音乐会,并分别在宁波、福州、上海、昆明、重庆五座城市演出。
(采访、撰文整理/台馨遥,图片由受访人卓然提供)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