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开始:剪纸艺术的世界现象及其文化发现与认知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2-01-14 12:15:48

《世界剪纸艺术(欧美卷、亚洲卷)》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主编。本文通过访谈的形式,呈现了书籍编撰的过程、研究方法、书籍特色、现实意义等信息,同时,乔晓光教授还深入阐述了剪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跨文化性,以及剪纸传承中的性别问题。

【被采访人】乔晓光 中央美术学院

【采访人】裴诗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裴诗贇:您主编的《世界剪纸艺术》即将出版,这是您带领自己在海内外的学生以志愿者方式译写编撰的两卷本图书,能否介绍一下图书的大致内容和编撰过程与方法?

乔晓光:两卷本的《世界剪纸艺术》分为欧美卷、亚洲卷,其中介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剪纸艺术。图书以英语、法语、德语、乌克兰语、俄语、日语、韩语7种语言进行了相关剪纸材料的搜集、翻译与编写,历时三年。这部图书共计三十五万余字、一千多幅图片,展示了一个文明多元的剪纸艺术世界。

图书的编撰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田野的方法,从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史、文化研究等多视角地寻找和收集资料,发掘、发现不同国家曾经的剪纸传统及其相关文化线索,同时对剪纸的现代形态也给予了关注。我们尽可能地搜寻不同国家相关剪纸专题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论文及图册,关注不同国家代表性的剪纸文化传统,关注剪纸艺术家及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国家、民族或地区剪纸的研究成果。这套书的前期工作量比较大,一方面是搜寻材料查阅、翻译、编译,一方面是对各种文献材料的梳理研究和写作。

参加这部书写作的大部分是我的学生,他们正巧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大学读博士学位,因此有便利的条件查阅国外相关剪纸的材料,同时他们外语基础好,每人掌握一到两门语言,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工作激情。其中大部分同学在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学习过非遗与民间美术研究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们了解田野和学科研究方法,上过剪纸课,熟悉剪纸的基本实践规律,更重要的是大家有民间美术研究的热情和信念。所以,这样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项目,才能在没有任何经费的前提下坚定地开展起来。

乌克兰传统剪纸

奥田良一家正月装饰(宫城县气仙沼市)

小岛奈保子作品

后来我们在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田野调查时,在云南边境地区,发现当地傣族传统剪纸和东南亚地区一些信仰小乘佛教国家的剪纸习俗有关系,剪纸都是在赕佛仪式中使用。我在昆明参加东亚国家的国际会议时,也了解到一些国家有剪纸,比如越南、菲律宾等。21世纪初,我在与欧美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得知在北欧、欧洲及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有剪纸,剪纸在圣诞节、亡灵节等传统节日中仍在使用着。在东亚文明圈中,韩国、日本的剪纸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剪纸的影响,他们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活态的传统剪纸。还有生活在东北的满族、蒙古族在做民俗仪式时使用了剪纸作为道具,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使用非纸材类型剪纸的传统,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他们有剪树皮、剪兽皮的传统,这是受到高寒地带物资匮乏限制和游猎生活方式影响的原因,生活在北欧的萨米人也有用桦树皮、鹿皮剪形的习俗,而信奉萨满文化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文化背景。

佚名 有商船和猎熊场景的海港 7.6 x 20cm 17世纪晚期 现藏于慕尼黑Lotte Roth-Wölfle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斯洛伐克的普雷索夫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of Presov)展出了印有犹太传统剪纸的纪念明信片和墙纸

左图: 波兰剪纸 从“娃娃”中创造而来的竖直条纹,来自华沙周边;右图:安徒生的剪纸作品《为多萝西娅·梅尔彻尔(Dorothea Melchior)夫人作的剪纸》,单色剪纸,1874年,42X26.5厘米,安徒生博物馆藏

墨西哥亡灵节剪纸 Papel Picado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剪纸实物,其中团花形制的剪纸已经是成熟的剪纸类型,由于当时普遍使用的无轴式剪刀,只从纸的外部切剪的功能,无法从纸中间去灵活的剜剪镂空。因此,这些团花的剪制方法采用了折剪的技艺,团花镂空的剪痕明显多直线,纹饰几何形风格明显。但折剪这种古老的剪纸方式也是世界剪纸艺术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因为这是完成纹饰重复连贯的唯一手法,也是最宜掌握和创造纹饰最简便直接的方法,在北欧我看到孩子们还在用折剪的方式铰雪花和圣诞树;在河西走廊的乡村,我看到乡村道士仍在用折剪的方式制作丧俗道场中使用的剪纸,折剪这种传统技艺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心、手与剪刀和纸,这也是人类剪纸艺术的共同起点。折剪已经成为世界剪纸艺术中最普遍的共有技艺,我们回到艺术中人的身体,回到人的日常艺术思维,许多艺术物种的相通性并不都是来自传播的方式,许多文化的相通性就来自人类自身,艺术实践的身体感,艺术实践的思维性,还有人与自然在生存与生命本能方面的同构现象。

在《世界剪纸艺术》的编撰过程中,我们从中梳理出具有普遍性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信仰仪式和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剪纸;第二种是在节日或习俗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中使用的剪纸;第三种是人生礼仪仪式中使用的剪纸;第四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剪纸。这四种类型的普遍性,反映了人类生存意识的相通性。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比较早的欧美国家,传统剪纸已少有留存,比较普遍的大多是圣诞节时使用的雪花剪纸和圣诞树装饰用的剪纸,这些剪纸已经是激光切割式的批量生产了。而在北美的墨西哥和南亚的印度,包括东南亚的许多囯家,传统剪纸依然是活态的。靠近欧亚之间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地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国家,剪纸保持着一定的传统性,也有现代剪纸形态的产生。在传统剪纸遗存丰富的地区,也是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缓慢的国家,这些地方的剪纸其活态性、民俗性、历史性和民族性都保留得比较完整,这些剪纸的文化活态性,为我们认识理解世界剪纸领域提供了可能,世界剪纸的田野普查还远远没有开始。

书内插图节选

目前,由于图书整个编撰项目是一个零投入的志愿者项目,相关的跨文化田野工作没有能力开展,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在日本的同学已经开始自费下乡调查,并确认了日本民俗剪纸的大概分布区域,后来由于突发的疫情,调查被迫终止。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剪纸传统的价值,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剪纸的学者不多,但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总有一些关注剪纸和民间艺术的人去做这方面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像墨西哥剪纸,在美国的学者或艺术家对其关注的比较多,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还有犹太民族的剪纸,有很少的一两位研究者持续深入的关注,其研究也非常全面。

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我们还没有任何线索,比如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由于战乱冲突和语言复杂的原因,我们很难了解到当地剪纸的信息。曾查到过线索,讲到阿拉伯地区的折纸历史比较早,古代西亚的萨珊王朝通过丝绸之路带来了许多影响,尤其在纹饰艺术方面,这些区域的剪纸情况还有待去了解。应当说遗憾是很多的,我们目前只能在掌握的几门语言及国外有限的区域中查阅材料,世界如此之大,我们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就像钟敬文先生讲中国民俗的调查一样。图书的编撰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遗憾的过程,这些遗憾需要后续有人专注、持续、慢慢地将这项工作推进下去。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生活中的剪纸传统远不是去了以后就可以得到那么简单,必须要融入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人和民俗,生活里的民间艺术,要像发掘埋在土地下面的果实一样,辛勤地寻觅与劳作,才能获得收获。我们在图书的最后,专门做了一个“不同国家已经出版的剪纸图书索引”,把不同语言搜寻到的代表性剪纸研究的图书辑录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反映出世界剪纸研究的学术状态,二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信息查询的便利。

裴诗贇:在中国,剪纸的传承群体绝大多数是女性,在国外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乔晓光: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乡村妇女群体,剪纸也是古代女红的一种。在传统农耕社会,所有的衣食住行需求都得自给自足,因此女性从小就需要学习手艺,要学会织布、刺绣、衣帽鞋袜的制作,等等。因此,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男耕女织,女红手艺就是女织的重要内容。

剪纸的传承模式主要是家庭式传承,一般来说是家中的女性传给家中的女童,女红传承的时间多在童年期,这也是现代心理学认为的是儿童可塑性和模仿性最强的时期。女孩在母亲或者祖母辈女性的教授之下学会剪纸,等到女孩出嫁前,她首先要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给婆家看,就是女红刺绣。在陕北,俗话说“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对于婆婆来说,未来的儿媳妇是不是手巧,看她的刺绣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她们认为心灵手巧的媳妇娶进家,生的后代也会聪明。女孩的手工活,她的剪纸和刺绣成了人格品性的象征。

纸粧针线盒 朝鲜时代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藏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陕北窑洞上贴的窗花成为判断女人手艺最显著的舞台,新媳妇进门后,第一年窗户上的窗花,既展示了她的手艺,也反映了她背后娘家女人的手艺水平。在中国乡村剪纸的传承主体存在着文化性别的问题,陕北俗语曰“会生娃的就会剪花”。剪纸是女人必学的手艺,当然也有男性从事剪纸,比如作坊式的刻纸多为男性为主,如河北蔚县、温州乐清的刻纸就是男性为主,还有寺院道观中的师父们,也是男性制作法事使用的剪纸,等等。但是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应对生活使用的剪纸还是以劳动妇女为主体。

在其他国家的情况是女性制作剪纸的传统也不少,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不像中国这样普遍,也没有中国这样明确的“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其实这背后的深层还包含着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欧美国家的基督教文化、东正教文化,包括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等,文化信仰的不同影响着生活习俗的差异,也影响着文化传承中的性別分工问题。从世界剪纸看中国剪纸,以乡村劳动妇女为传承主体的现象,是中国剪纸的重要文化特征,这是中国乡村女性群体为人类纸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乡村女性艺术学问题。

裴诗贇:除了剪纸之外,还有哪些民间美术类型也具有这种跨文化的属性?对剪纸这一非遗个案的跨文化研究,对其他类型的非遗研究有怎样的启示?

乔晓光:非遗跨文化的田野考察与文化比较研究还远远没有开始,但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来看,跨文化的非遗类型有许多,最常见的民间美术类型,例如木版年画、刺绣、竹编、陶器、泥玩具、蜡染等,包括干栏式建筑在东亚地区及亚洲,类似或相同的非遗类型是很多的,我们和周边的一些国家都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的关联性,也影响了民艺传统的关联性。在古代的地缘性文明发展进程中,文明迁徙和传播交流对生活造物传统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老挝琅勃拉邦香通寺中大面积装饰模版漏印图案

《纸的对话》乔晓光与碧特的剪纸作品在英国泽西展览现场 乔晓光拍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