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如何被保护修复的?来国博这个展全知道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业界先声”讲述了国博文保的缘起。1912年7月9日,民国政府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建馆伊始,即以守护文物为使命,坚守职责,典守文脉。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文献复制室和器物修整室,从各地引进技术能手,组建文物修复复制专业队伍,展览便以此为背景徐徐展开。
《巡视台阳图》(仿制品)局部
图右为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罗工柳创作的套色木刻宣传画复制品
展览现场
实验专用仪器(左为二维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右为三维视频显微镜)
第五单元“观往知来”选配多组实验专用仪器并结合多个案例向观众介绍国博在文物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智慧国博”完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智能辅助修复走向成熟,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逐步实现文物保护智能化。
重点案例:
图为展出的部分金石传拓
金石传拓
拓本能够如实反映器物的文字与图案,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清嘉道时期出现的全形拓技艺,更是将器物形神兼备地反映到纸上,成为一门绝技。国家博物馆的金石传拓源自金石名家周希丁先生,其弟子傅大卣先生作为本馆顾问授徒传艺,几代人先后为国家博物馆传拓“后母戊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青铜重器等文物千余件,对展览、研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展览展出了 “后母戊鼎器形花纹拓片”等珍贵拓本。
图为展出的部分文献复制品
基于多种传统工艺的文献复制
国家博物馆文献复制讲究“复原性复制”,恪守“原质料、原型制、原工艺工序”的原则。如《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复制件的制作,将传统印刷、手迹临摹、文献装潢等工序完美结合,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场重要会议的盛况。又如《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复制件的制作,采用“烫金+铅印+钢印+照片冲印+手迹临摹”等工艺。“中央军委主席团关于红军开赴前线抗日及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的命令”复制件中文字采用油印工艺,印章采用石印工艺。油印与石印相结合使复印件达到与原件相同的质感。在文献的保护、扩大文献受众群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展览中的纪录短片讲述了国博文献复制的故事。
3D打印犀尊树脂模型(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仿制品
“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修复师将现代科学技术3D打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青铜偶方彝综合保护研究过程(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现代科学仪器助力文物保护
科学仪器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工具。在馆藏青铜偶方彝综合保护研究时,国博文保人员利用X射线成像、红外热波成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便携式X射线荧光(pXRF)、 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及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方法,揭示了青铜偶方彝的历史修复状况,分析了修补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布位置,判断了锈蚀种类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偶方彝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选取了一组早期检测仪器,如毛发湿度计、电动通风干湿表等。新旧仪器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博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亦是国内文物保护设备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