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只“毛茸茸的杯子”吗?MOMA展览揭开作者神秘面纱

时间: 2022-11-24 14:30:58

她不是艺术家美丽的花瓶女神缪斯。

她不是谁的妻子,谁的情人,谁的母亲。

她不只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她创作了那只“毛茸茸的杯子”,

她的艺术无法被定义,

她就是艺术家梅雷特·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近日,MoMA举办了奥本海姆大型回顾展“梅雷特·奥本海姆:我的展览”,展览通过180多件作品全面梳理和呈现奥本海姆传奇的艺术生涯。

自杀研究所

《自杀研究所》 1931年 图片来源:MoMA

在奥本海姆的一生中都写着一本梦境日记,这是她创造力的源泉。她记录着自己的梦境,并且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去洞察自己的潜意识,她的艺术灵感也来源于此。奥本海姆在高中数学课上在笔记本写下了等式:“X=一只橙色兔子”。1931年,17岁的奥本海姆创作了绘画作品《绞杀的天使》和《自杀研究所》。

从缪斯女神到艺术家

奥本海姆艺术生涯真正的开始离不开30年代的巴黎。奥本海姆在巴黎大乔米埃学院参加了艺术课程,并很快在超现实主义圈子中崭露头角,结交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安德烈·布雷东(André Breton)、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曼·雷(Man Ray)和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等,并参与他们在沙龙的展出。

少女时代的奥本海姆迷失在了看似成功的陷阱之中,成为了很多艺术家的模特与缪斯女神。摄影师曼·雷在《情色面纱》中(Erotique Voilée ,1933年),以镜头捕捉了全身赤裸的奥本海姆。他们被她电影明星般的美貌所蒙蔽,而对她科学家般的智慧视而不见,只是将她物质化为一个美丽的女性裸体,注定要与其它物品一起被欣赏和凝视。作为缪斯和模特,奥本海姆的需要为给艺术家带来灵感,而不是以灵感去进行创作。

《贾科梅蒂的耳朵》1933年 图片来源:MoMA

在艺术界的女性迷失自我成为情妇或缪斯的时候,奥本海姆以艺术家的身份打破了超现实主义的天花板。1933年,奥本海姆展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贾科梅蒂的耳朵》,这是奥本海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超现实主义的突破,此前他们不允许女性作为艺术家参与展览。在绘画、油画、拼贴、模型和雕塑中,奥本海姆探索了超现实主义的主题:死亡、梦境、自然和性。值得注意的是奥本海姆是唯一正式学习过精神分析学的超现实主义家。

皮草早餐与艺术迸发期

20世纪30年代末,奥本海姆与时尚行业的合作打破了美术与时尚之间的屏障。她为意大利高端服装设计师艾尔莎·斯夏帕雷利(Elsa Schiaparelli)设计的超现实主义手套系列尤其具有先锋性,并引发了无数的模仿和衍生产品,从熊谷东纪夫(Tokio Kumagai)的可食用鞋到Lady Gaga的肉片裙。

《我的保姆》 1936年 图片来源:WIKI ART

《红头发,蓝身体》1936年 图片来源:MoMA

1936年的油画《红头发,蓝身体》表现出奥本海姆对模糊的生命形式的兴趣,她还尝试在作品中以墨水和水粉、口红、纤维等传统和非传统的艺术材料进行创作。这幅作品与描绘了一个不规则的红色圆圈盘旋在一个模糊的深蓝色底座上方,周围包裹着一个类似滑轮系统的线条网络,线条似乎悬挂并连接着有机形态。与毛皮覆盖的杯子一样,画面中这些基本物质在艺术家笔触中变得鲜活了起来。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艺术生涯的低谷

和奥本海姆充满创作力与满载荣誉的早期艺术生涯相比,她的艺术生涯中期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但这一阶段为她后期的艺术创作积蓄着力量。

1937年,在二战来临之际,奥本海姆搬回瑞士,与商人沃尔夫冈·拉罗什(Wolfgang La Roche)结婚,在婚后她陷入了长期的精神抑郁之中。在这段时间里,她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进行反思,并逐渐与超现实主义决裂,开始对6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抱有更大的兴趣。 她在巴塞尔设计学院接受了艺术修复师的培训,以此来克服她在男性主导的艺术世界中感到的抑郁和不安全感。在这段时期她留下的少数作品显示了她对传统绘画技术不断增长的认知。

《水之压力》1954年 图片来源:Artsy

直到1954年奥本海姆的抑郁症完全缓解后,她在伯尔尼建立了工作室,开始以更频繁的频率再次进行包括雕塑、绘画、素描和拼贴的作品创作。她终于明白“只有在绝对稳定的自信感下,才能有创造性的作品。”她从前几十年的人生低谷中爬出来,挣脱了超现实主义的限制,追求更加个性化、更加自信的艺术创作,并大胆尝试波普艺术和行为艺术。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反抗偏见与诋毁

1956年,她为毕加索的戏剧《欲望被尾巴抓住》设计了服装和布景。1959年,她举办了现代艺术中复制最多的行为艺术活动《春宴》,受邀者在裸体女性的身体上大饱口福,以庆祝生育和自然。布雷东说服她在巴黎的国际博览会上重现这一作品,命名为“食人节”。作品引发了激烈的批判,观者认为艺术家把一个女人当成了可食用的东西,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

奥本海姆没有像太多的女艺术家一样遭遇被历史书所遗忘的命运。然而,她也并没有摆脱身为女艺术家的诽谤与诋毁。她被物质化为曼·雷照片中的女裸体,被认为是空有美貌的缪斯,甚至是她22岁成名时的作品《皮草餐具》,作为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昙花一现”。为了纠正艺术史中对于她的偏见以及其它艺术实践的歪曲,奥本海姆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

1958年,奥本海姆编写了一本画册,其中包括她作品的图片、个人照片、早期展览邀请函和清单、信件以及纸上作品——所有这些都像她后来的“想象展”中的艺术作品一样,从童年绘画开始,按时间顺序编写。这是奥本海姆努力澄清自己所做出的尝试,也是她对于自己之前艺术作品的纪念。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Genoveva之镜》 1968年 图片来源:MoMA

奥本海姆还认为男女之间没有区别,艺术家和诗人之间才有区别。“性别没有任何作用,这就是我拒绝参加女艺术家群展的原因。女人不是女神,不是仙女,不是斯芬克斯。所有这些都是男性凝视的投射。”奥本海姆认为女性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证明,那些几千年来让女性处于臣服状态的看似无法被打破的禁忌实际是无效的。自由无法被给予,而是必须由你自己去掌控和接受。”

奥本海姆还启发了60年代和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家的许多作品。奥本海姆在《石头女人》等作品中对身体和景观的探索,启发着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和伊娃·黑塞(Eva Hesse)等艺术家以身体部位创作的怪诞而诱人的雕塑。奥本海姆在《春宴》中对身体与食物的探索,影响着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晚宴》(Dinner Party),也影响着安娜·门迪埃塔(Ana Mendieta)、卡罗莉·施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小野洋子(Yoko Ono)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等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新星》1977-1982年 图片来源:MoMA

手提箱里的纸本展览 完成最终的艺术

在奥本海姆36岁生日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具骷髅向她展示了一个沙漏,显示她的生命已经过半了。就像早期塔罗牌预测她的生活将充满斗争和创造力一样,这一预言实现了——她于1985年去世,享年72岁。

《梅雷特·奥本海姆:我的展览》第10张画 图片来源:MoMA

奥本海姆的最后一个艺术项目为一系列共12幅画,名为《梅雷特·奥本海姆:我的展览》(M.O.:Mon Exposition)。在这些画作中,艺术家想象了一场她艺术生涯的回顾展,其中绘制了大约200幅她所选择的作品。

她在12张大约24×28英寸的纸上画了这一系列画作。这是一个想象中的展览,从最早的作品到现在都包括在内。我在挑选作品时有很多都没有放进来,以便让一条线贯穿整个展览。展览中必须有某种统一性,我厌倦了之前展览中的杂乱无章。”

MoMA为奥本海姆举办大型回顾展

作为首次在美国举行的回顾展,“梅雷特·奥本海姆:我的展览”于2022年10月30日到2023年3月4日在MoMA展出。这一回顾展由MoMA、伯尔尼美术馆以及休斯顿的梅尼尔收藏共同组织。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展览将通过180多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装置、拼贴、素描、设计、诗歌等艺术创作,全面梳理和呈现奥本海姆的艺术生涯,这些作品代表着奥本海姆毕生的广泛兴趣、不设限的想象力、开放的艺术理念以及强烈的独创性与智慧。回顾展将探索奥本海姆艺术生涯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其从早期绘画直到晚期的作品。她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自然世界、神话以及性别和自我意识。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MoMA奥本海姆回顾展现场观众欣赏作品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图片来源:MoMA

奥本海姆拒绝被定义为模特或是缪斯,拒绝被定义为“皮草”艺术家,拒绝被定义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拒绝被定义为女性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中有过高峰有过低谷,有过抑郁有过璀璨,但她始终坚持自我,坚持不被任何标签所定义。

因为她是艺术家梅雷特·奥本海姆!

(作者:孟媛 文章编译自ArtDaily/MoMA/ArtStory相关艺术家及回顾展资料 编辑:刘鹏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