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京城市记忆 开启新的空间诗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举行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09-26 21:06:51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致辞

此次展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通过艺术家自身对北京城市建筑变化的观察和感悟、私人记忆及文献资料的研究,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不连续性地用图文对北京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试图揭示某种发现和拾回被总体历史观筛漏的北京城历史,进而为未来北京城市的发展寻求更为详尽的学术依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致辞

在南面展厅的墙上,以宋代山水和当代建筑油画作品为引子,展开了对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的展示。此外,在院和通道联通的大门洞下还展示了一系列圆形山水油画,好似胡同墙上开了圆形窗户,令观者仿佛觉得古代文人画在移步景异的欣赏中幻化成窗外的山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展厅中的山水建筑,王明贤“重写”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艺术史上的“铭心绝品”,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视觉再阐释,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新作与外国建筑大师的杰作引入到山水画中,作品时间、空间错置,却显得如此奇妙而又真实。

开幕式现场

文献资料既是北京城市的记忆也是艺术家本人六十多年的私人记忆,艺术家六十多年的时光中,小可至身边小景的记录、儿时的积木、大可达对时代的回应、出版的刊物等都融合在展览之中。福柯认为档案是那些可能被说出的东西的规律,而陈述一定要与某一对象的范围发生关系,为每一个可能的主体保留一个确定的位置。研究资料有的被出版成册摆放在展厅,有的被编辑成8号字体密密麻麻地打印出来放在通道,让观者既有肉眼可见的感受,又有看不清、隐约幽深的朦胧感。这些文献既包含着画家对艺术史、建筑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更夹杂着创作审美的转变与探索。

展览现场

知识考古学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即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也不是描述理论,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曲径通幽处: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着力探讨北京城市建筑的演变历史与自己的私人记忆之间的联系,用当代艺术、油画、建筑、水墨、山水等多元因素交叉的知识考古学表达范式,以独特的视觉方式精彩地呈现了艺术实验与历史证据之间的一场对话。

展览现场

2015年,为了让老北京胡同融入当代文化符号获得新生,北京实施了“城南计划”旧城改造项目。“打磨场”作为先行项目,特别邀请了隈研吾、马岩松、朱小地、张永和、刘家琨、孟岩、时健等七位国际知名建筑师分别对其中的不同院落进行改造设计,力图使老北京传统建筑接纳新的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王明贤简历

我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建筑与美术史学者、当代艺术家。

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建筑设计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等。曾担任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筹备委员会委员、1999年UIA国际建筑师大会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秘书长、1999年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第51届中国国家馆执行小组成员、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2014年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组委会主席等。

代表作品有《城市史与建筑史的知识考古》系列等。多次举办个展并参加重要展览。主要著作有《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文存》《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