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朴拙之心 绘水墨新境——“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亮相清华艺博

时间: 2025-01-20 15:02:05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右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左一)为杜大恺颁发捐赠证书(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墨韵新生:从装饰艺术到新水墨

“我画水墨始自1990年,那年我四十七岁,太晚了……中国画很冷,不属于年轻人,四十七岁才斗胆走进它的世界,晚则晚矣,也似乎早不得”——在展厅的自述中,杜大恺是这样回顾起自己的水墨之路。

展览现场

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在水墨之前,“我画油画,画水粉水彩,画重彩,画壁画,画连环画,画插图,很杂”。然而,正是这种广泛的艺术涉猎和早年从事装饰艺术创作的经历,使他的水墨作品带有独特的形式构成与设计感。在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看来,这种丰富的艺术储备,“决定了杜大恺艺术认知结构和实践方式的开放性,而其中不断酿造的革新意识,则使他注定要成为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的人”。

《青山如屏迎人立》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237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现场

心象写意:回眸村舍田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将杜大恺艺术评价为“以平常之心,画平凡之物”。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美感和情趣,无论是乡村、花果、动物还是人物,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新生命。这份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平凡事物的热爱,使他的作品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真实的美感。而在这其中,他尤其眷恋乡村的风景。

《梅州行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匡山辛夷花开时》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1cm×400cm 2012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行走世界:融中西于一炉

杜大恺是一位旅行者。他的艺术足迹遍布欧洲、亚洲及南北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过程中,如何用带有中国文化属性的水墨来表现异域图景,是他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爱尔兰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5cm×95cm 2013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敢提到,区别于传统中国建筑线条的融合感,西方建筑更多带有理性气质,因而当艺术家尝试用中国笔墨来表现西方建筑空间时,便需要推敲一种新的笔墨语言。在实践中,杜大恺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和线条的勾勒转折营造空间感,并穿插一定程度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立体感与真实感,在不失水墨韵致的同时,成功捕捉和传递出那些隐藏于异域风景背后的文化精神气质。正如《欧洲街景》系列和《爱尔兰》系列,他以传统笔墨为主轴,参以西方现代绘画方式与元素,并辅之以现代设计意识,从而促成新图像、新笔墨形式的诞生。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挥毫泼墨,更是一种超越中西,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静水流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720cm 2016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八十春秋,唯丹青,常念我,喜与忧。”开幕式上,杜大恺讲到,“当一个老人活到80岁的时候,常常是被人遗忘的”。但因着与丹青的缘分,他会被记住,被惦念。(文/王尔晴)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傣家集市》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8cm×48cm 2011年(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