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新作《澳门2049》“隐藏式舞台”背后的故事
《澳门2049》舞台
“首先把原有舞台F区和E区沉降下去,空出约5.4米高的空间,在此空间开发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隐藏式机械系统。所有设备都精确地藏于舞台地板下,再根据节目需要进行灵活调度。仅在4月至8月间,舞美设计方案就经历了多轮重大调整。”赵晓宇回忆道,“张艺谋导演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创作思维,往往一天之内就能提出数个创新构想。每个新要求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设计方案。”
《秧歌·数控》
《澳门2049》舞美总监赵晓宇与巨型机械狮子
创新性的“面条幕”
在大型机械装置的研发过程中,创作团队与天津舞美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以《呼麦·飘渺》单元里‘风吹沙’装置为例,其初始设计是一个高约0.6米,宽约6米的实体转盘装置。”赵晓宇介绍道,“经过创新设计,我们将其优化为隐藏式双层结构:外圈保持固定,内圈仅需下降0.02米,再配合精确的送风系统,便能实现预期的艺术效果。在这一技术改造过程中,团队里的工程师们提供了诸多专业性建议,促进了方案的完善。”
每个节目都需要解决不同的技术难题。“像8米×8米的地毯和地胶,其重量已超出人工操作范围。”赵晓宇解释说,“为此,我们在舞台下层专门研发了自动化收放系统,采用精密卷扬机进行控制。该系统不仅能在演出时实现地胶、地毯的自动伸展,演出结束后还可以精确收纳,同时确保收纳后的舞台表面完全平整,满足其他演出需求。”
演出压轴的金球雨特效,凝聚了团队大量的技术攻关努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金色球体,实际上需要满足多项严格技术指标。”赵晓宇介绍道,“为此,我们在东莞市三家专业工厂进行了持续性实验。每个球体都必须同时具备防火性能、光泽通透度和适度弹性。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重量控制——必须将每个球体的重量精确控制在10克以内,因为在6万个球体同时释放的情况下,微小的重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体效果的显著变化。”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张艺谋导演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细节的极致追求。赵晓宇举例说明:“在‘神鼓·影子’单元中,我们最初为8米宽的投影幕选用的是常规材料。但效果呈现后感觉画面表现力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天津舞美研究所工程师经过七八种不同材质的反复测试,最终选定了一种特殊的柔性材料,才完美实现了导演预期的艺术效果。”
在谈及升降系统的技术设计时,赵晓宇详细阐述道:“舞台每个单元因景的升降,造成舞台缺口,需要补台技术处理。补台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三项核心技术指标:首先,需要具备与主舞台同等的承重性能;其次,必须确保与舞台表面的完美平整度;最后,还要保证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这三项要求的综合实现,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极高的技术挑战。”
“舞台设计中,看似微小的调整往往会引发系统性的变化。”赵晓宇解释道,“例如在‘彝声·海洋’单元中,当我们调整飞鱼的运动轨迹时,发现这一改动会直接影响到威亚系统的整体布局。这促使我们需要重新规划整个立体空间的使用方案。好在导演为我们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优化每个技术细节。”
《澳门2049》导演张艺谋与舞美总监赵晓宇
“舞美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装饰层面,它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在总结《澳门2049》隐藏式舞台创作经历时,赵晓宇这样强调。“就像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张艺谋导演的这台新作给了我一个启示:不必执着于堆砌华丽的实体布景,有时‘隐’的智慧反而能创造出更震撼的艺术效果。当舞台能够在‘显’与‘隐’之间自如转换,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适合中国文化的舞台美术语言——深刻理解每种非遗艺术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其艺术表现力。
《澳门2049》不仅是对传统舞台设计的突破,更是对舞台艺术本质的深度思考。通过将现代科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创作团队成功地实现了艺术表达与实际需求的平衡,为未来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