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消解与生态觉知:王贝伊的流动美学

时间: 2025-03-13 11:16:20

王贝伊是一位常驻伦敦的跨学科实践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将疗愈艺术、仪式化表演与视觉艺术相互交织,着重于建立社群联结。通过声音、行为艺术与装置创作,她打造沉浸式体验场域,探索人类与自然节律的共生关系。其创作植根于具身化观察及与自然现象的实验性对话,敏锐捕捉人类与环境即时互动的动态关系。这些自发性的交汇点生动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传统在其艺术语言中的独特融合,呈现出对集体意识与生态觉知的深刻思考。

流动性作为方法:王贝伊艺术中的边界消解与生态重构

王贝伊的创作始终处于“生成”(becoming)状态——从职业运动员到跨学科艺术家,从个体疗愈到系统批判,她的实践以流动性为方法,不断挑战着现代性框架下稳固的学科、身份与价值边界。这种流动并非无根漂泊,而是拉图尔所言的“重置现代性”的在地化实验(Latour, 1993)。通过重构自然、科技与文化的纠缠关系,她的实践档案成为一部动态的“当代考古学档案”,记录着人类世中多重行动者的共生痕迹。

Cocoonloo, 2022

今天我与苹果, 松茸,石头,进行了一次关于价值的讨论,2023

作为《Cocoonloo》创作脉络的延续,贝伊的《今天我与苹果, 松茸,石头,进行了一次关于价值的讨论》的批判从感知层面向符号系统纵深。通过转义承载西方物崇拜传统的体裁,她将苹果、松茸与雨花石置于极简主义桌布上,构成了一场充满反讽的‘物议会’——这里没有对消费符号的戏谑,而是严肃质问:当松茸因广岛核爆后的菌丝网络重生成为‘韧性’象征时,人类是否再次将自然纳入了自身的救赎叙事?这种拟人化策略的风险在于,即使赋予非人类以‘发言权’,会议的规则制定者仍是人类。王贝伊的突破在于引入‘腐烂’这一不可控变量——苹果的霉斑在展览期间持续扩张,最终瓦解了桌布象征的‘白立方’秩序。这种对控制权的主动让渡,使其区别于多数生态艺术的道德说教,转而呈现价值系统的脆弱性与开放性。

今天我与苹果, 松茸,石头,进行了一次关于价值的讨论,2023

作为开放性症候的生态美学

王贝伊的作品拒绝提供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系列紧迫的质询:当疗愈成为公共实践,它如何避免沦为新自由主义下的自我规训工具?在技术渗透一切的时代,“游牧”是否可能超越身份成为重构多物种伦理的认知框架?这些未竟之问,恰是其创作的价值所在——在生态话语日益被简化为口号之际,她坚持让矛盾保持锋利,正如《今天我与苹果, 松茸,石头,进行了一次关于价值的讨论》中持续腐烂的苹果:唯有承认系统的不可控性,才可能孕育真正的改变潜能。(作者:陈耀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