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对话:尹小龙艺术展“纽带”中的“怼谈”启示录‌

时间: 2025-03-18 18:46:39

在昆明春天的夜晚,一场名为“纽带”的艺术展正以独特的方式打破城市的文化边界。艺术家尹小龙用其标志性作品《妈妈,一起飞吧》和《相系列》搭建起心灵的桥梁,在学术观察罗菲与策展人、艺术家和丽斌的共同主持下,这场展览不仅成为作品的陈列空间,更演化成一场关于艺术本质、城市精神与当代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辨。当“怼”字被尹小龙重新定义为“心与心的对话”,这场展览便注定要超越视觉艺术的表层,直指现代社会中那些被异化的沟通困境与重建纽带的可能。策展人和丽斌与学术观察罗菲主持的讨论会,围绕作品、展览和艺术生态展开深度对话,探讨个人记忆、家庭亲情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路径。

“纽带“尹小龙个展的学术观察罗菲在“怼谈”中说:“看了‘纽带’现场的作品,很有启发性,艺术家以个人童年记忆、家庭亲情为线索,尤其艺术家母亲手工制作的被褥、鞋垫、布料,这些物件承载着母亲的爱与思念。这也让‘纽带’展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温暖。这种基于家庭亲情记忆的创作路径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也有不少经典案例,比如宋冬、何成瑶等。”尹小龙以“物”为点的创作,把母爱这一伟大主题,同时也是自己的成长“日记”,也使观众在观展中寻找自己所缺失的完整性。“怼谈”现场,几位在地的年轻艺术家也谈了自己对尹小龙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结语:在断裂处生长的新纽带

当展厅的灯光渐暗,“怼谈”碰撞和火花仍在脑海深处闪烁。尹小龙用艺术语言揭示“纽带”的价值:所有表面的对抗,都可能是未被识别的对话邀约;每次文化的碰撞,都蕴藏着新纽带生长的裂隙。在这个“点赞代替握手、弹幕淹没对话”的时代,“怼”的艺术转译不仅是对抗性沟通的祛魅,更是对真诚对话的创造性召回。

昆明这座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的城市,通过“纽带”艺术展展现了文化生态的另一种可能——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创作者不再执着于代际划分,当“纽带与在地记忆停止非此即彼的对立,艺术便显露出它作为社会粘合剂的本质。或许正如展览开幕式后有人在微信圈里留言所写:“我们都在寻找不会断裂的纽带,却忘了纽带本就是无数次断裂与重连的轨迹。”在这个意义上,尹小龙的艺术实践既是一面照见时代病症的一小块明镜,更是一把能叩击心门和情感的对话钥匙。

“纽带——尹小龙个人艺术展”以情感与文化的动态链接为核心,通过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多媒介作品呈现艺术家对亲情、乡愁及时代变迁的思考。

展览中的代表性作品如《妈妈,一起飞吧》装置,以母亲缝制的数十双鞋垫构成“爱的阶梯”,结合山东民谣与傈僳族歌谣的声效,形成跨越地域与代际的情感共振‌。而《相》系列综合绘画则以母亲姓氏为创作原点,通过母亲手织作的布与综合材料的碰撞,展现私人记忆向公共符号的转化过程‌。这些作品共同构建起“纽带”的双重隐喻:既是母子情感的物化载体,也是个体与社会变迁生态的联结通道‌。

尹小龙与他的装置作品《妈妈,一起飞吧》合影(局部)

“纽带”尹小龙个展自2025年2月22日持续至3月23日,期间通过工作坊、对谈等形式强化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践行“心对心”的艺术交流理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