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姚——藏在山里的博物馆

时间: 2025-03-31 16:01:50

四明山北麓的梁弄镇高南村,四周群峰簇拥,环境幽静,这里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博物馆——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在冷僻寂静的小山岙里,这座红墙琉璃的博物馆显得格外好奇和神秘。

二、“时间妖精”遇到“捉妖老仙”

“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是2003年创建的中国第一家民营越窑青瓷博物馆,2020年从余姚城区迁址到这里,馆主叫陈国桢。他目前拥有两家越窑青瓷博物馆,另一家在宁波市鄞州区。

青瓷是易碎品。现在所见的每一件精致且脆薄的青瓷珍品,都是历尽千年时光才修炼而成的时间妖精。所以,有人比喻陈国桢是青瓷老仙,一辈子把钱财和心血花在越窑青瓷上,不折不扣是一位行走在越窑青瓷收藏路上的“捉妖老仙”。

一只香薰炉的故事,就是一部离奇的《捉妖记》。许多年前,他在绍兴东关古玩地摊上看到一只缺了盖子的香薰炉,一见是“老东西”,果断地把它“捉”回了家。几年后,他出差北京,在潘家园古玩地摊上发现一只香薰炉盖子,一见是“老东西”,又把它“捉”回来,然后锁进仓库,打入冷宫。事隔数年后,整理仓库时才发现这两个“老东西”竟然是一对原配!经专家鉴定,其釉色、弦纹、镂孔的大小和制作手法,绝对出自一人之手。此时此刻,他惊呆了,这个来自东汉越窑青瓷镂空香薰炉,将近两千年来,是如何南北两地“身首”分离?其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散佚故事?冥冥之中又是如何千里迢迢离奇团聚?回忆那次北京之行,他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古玩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古董宝贝,一反常态地对其它器物没有下手,单单捧着这只“破盖”千里迢迢地回来,显得太不可思议了。

让陈国桢津津乐道的是,现在全世界面世的5条半越窑青瓷摩羯鱼,他收藏了其中3条。

摩羯鱼,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神鱼,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有着翻江倒海的神力。所以,越窑青瓷摩羯鱼其龙首鱼身的独特造型和特殊用途等原因,造成产量稀少,当属罕见之物。

第一条“鱼”是陈国桢于20多年前在绍兴东关古玩市场“淘”得的。第一次见到这东西,也不知道叫什么、派什么用场,只被它生动、奇特的造型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两年后,朋友又送来一条越窑青瓷摩羯鱼,与前一条形状大小差不多,只是细节上有些区别,但都属于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精品。至此,他已经拥有两条“鱼”,实属罕见。2012年,浙江历史博物馆举办文物展时曾向他借展,并把那两条“鱼”印在海报封面上。2012年底,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邀请陈桢国的越窑青瓷精品参展,这一对“鱼”也在其中——真是物以稀而贵。

之后,得知绍兴收藏家孙海芳也有一条残缺不全的越窑青瓷摩羯鱼,经修复大师之手,修复如初,当属半条。

2017年底,又有朋友给陈国桢送来一条“无齿无翅”版本的越窑青瓷摩羯鱼,器型的釉色相当完整,陈国桢如获至宝,以重金收购。

2018年初,杭州吴山广场地铁建设工地又发掘出一条越窑青瓷摩羯鱼。这条“鱼”嘴巴虽有点缺损,但总体还算完整,釉色也很好。这条“鱼”现为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早在2003年2月,印尼打捞“井里纹”沉船时,打捞出越窑青瓷30万件多,其中包括一条越窑青瓷摩羯鱼,该文物经过海水的长期侵蚀,釉色完全没了,但形态完整,没有一点缺损。目前被印尼国家博物馆收藏。

两条越窑青瓷摩羯鱼

三、精美的瓷器会说话

万物皆有灵。何况是历经千年修炼的时间妖精。走进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静静地徜徉在一行行、一排排展柜之间,注视着每一件展品,用心交流和倾听,就能听到“妖精们”的轻言细语,聆听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受它们千年修炼的心路历程。

墙角转弯处的展柜里有一把黑陶阔把壶,瓷实细密,线条丰满,像一只形态可掬的企鹅。它腆着胖胖的肚子,昂首踮足,绅士般地面对游客作深思状。这把壶是来自良渚文化的原始陶,是新石器时代的杰作,有四五千年的高龄古陶,与同居一室的众多青瓷晚辈,可谓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如今,这只“老妖精”静静地伫立在命运的拐弯处,似乎还沉浸在回忆里,怀念“良渚古城”,怀念被考古专家定义为“中华第一城”的辉煌过往。

展柜内陈列着几十把越窑青釉鸡首壶,鸡首(又似凤头)高昂成壶嘴,执柄大多为龙首。“鸡”与“吉”谐音,古代人借此讨个吉利,或是寄托“龙凤呈祥”的美好心愿,所以,这种青瓷作品很多。

窗外是层峦迭嶂的四明山,亿万年来日出日落,昏晓交割。这群“鸡”来自两晋时期,来自遥远的地方,已经修炼将近两千年。于是,每天在东方破晓时分,在四明山的山坳深处、时光深处,只要用心倾听,定会听到来自遥远的隐隐约约地鸡鸣声。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座东汉青绿釉堆塑人物谷仓罐,平时深藏入柜30多年,一般不轻易展示。这件器物因其繁复的结构、精湛的工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堪称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历经时光的考验和沉淀,依然完好如初。

它的结构繁复,形式独特,底部是硕大的谷仓罐,仓体上耳附着四个外连内通的敞口小仓。一大四小五个仓口上面,叠堆着形态各异的人物、走兽、飞禽等堆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既可组合,又可脱卸。最上面是正襟危坐的一大一小俩人物,神态可掬,惟妙惟肖……

东汉青绿釉堆塑人物谷仓罐,已经穿越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隧道,依然闪烁着如初的光泽。仿佛是一颗时间的舍利子,凝结着东汉时期的一段古老历史。2014年,“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在西安举行,该罐一举夺魁,获得“民间国宝”的殊荣。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老师对此青瓷精品作过点评:“此五管仓造型奇特,出土于浙江余姚和上虞一线,胎,釉,造型和装饰艺术,具有东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可认为是越窑文化的滥觞。”

“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这是专家对此罐的解读,也是匠人的良苦用心,更是这件越窑青瓷作品告诉我们的!

这件青瓷作品,仿佛是一本无言的书,一首立体的诗,一个深奥的谜,它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让我们去触摸东汉王朝的脉动,感受东汉王朝的气息。

来自良渚遗址的黑陶阔把壶

作者与陈国桢先生在宁波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门口合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