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感知与不确定性:王豆豆的创作实践
王豆豆,现居伦敦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主要表达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观看经验与心理感知状态,关注人与环境、情绪与现实之间的隐秘关联。
在这个被速度与信息淹没的时代,王豆豆的作品像是某种缓慢、细腻的对抗。她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在不规则的画布、扁平化的笔触和几乎理性到冷感的结构中,保留了一种肉身性的感知状态。这些画面,有时看似是山水风景,却又远离现实世界的表征,更像是记忆中闪回的视觉片段、心理状态的地形图。
她希望这张床能够产生上下波浪的律动感,像是身体陷入、被吞没,也像是情绪的潮起潮落。它始终悬浮、凝滞在一个将动未动的状态中,观众无法躺上去,只能观看。这种“熟悉的不安”——它的形式是我们熟悉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却无法提供真正的休息,甚至让人产生“陷入某种不可知事物”的错觉。这种错觉,正是王豆豆一直试图通过绘画与装置所传递的感受。
然而,回到绘画,豆豆发现其更贴近本能,可以更直接地探讨一些更根本的、源自内心深处的东西。这种哲学探索延伸为她作品中的“心灵风景”系列。这些作品以风景为结构,但其内核并非描绘自然,而是将风景作为心理的投射面——一种中介状态。她将之类比为量子中的“叠加态”——尚未被测量前的多重可能性状态。在这些作品中,视觉不再只是看到物体,而是一种经验的显现。
这些风景从未真实存在于现实中,它们可能出现在某个情绪非常强烈的夜晚,处于一种强烈的波动与挣扎中;绘画则成为豆豆转译内心画面的一种途径,能够在这些记忆碎片消散之前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画布把这些瞬间凝固成可以被凝视的图像。
这些绘画实践并不试图提供明确的叙事,也拒绝用视觉符号来对现实进行直接命名。在当代视觉文化高度碎片化的语境中,这种倾向可能会被误读为某种“逃避”或“抽离”。但事实上,她的图像更接近于情绪的截面,是个体在极度敏感状态下对世界的瞬时感知。这种创作方式介于直觉与思维之间,既非完全的感性释放,也非概念建构的延伸,而是一种持续自我凝视、不断过滤并重新组织情绪碎片的过程。她的绘画并不提供明确的观看路径,而是邀请观众以一种更开放的感知方式,进入一个无形却真实的心理空间。
王豆豆的绘画,是凝视的练习,是情绪与秩序的对话,也是她以图像语言回应复杂世界的方式。她用控制包裹混乱,用材料回应思想,在碎片与结构之间,构建出一条隐秘的自我探索之路。绘画对她而言,不是故事的叙述,而是将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凝固下来,使之成为可被观看、感知并产生共鸣的对象。在这条路上,她正用自己的节奏,安静而执着地前行着。(作者:陈耀杰)
下一篇: 乔絮菲:画布前的织女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