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海到大山——李宝林艺术研究与捐赠展开幕
蔡武宣布展览开幕
刘万鸣为李宝林颁发捐赠证书(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在致辞中向李宝林的捐赠义举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李宝林的艺术成就、展览的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李宝林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等先生,六法精研,文脉传薪。李宝林的作品饱含浩然之气,凝结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关怀,其苍茫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量。李宝林的艺术探索,折射出中国画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展览现场
杨晓阳致辞
《闽海石城》130cm x267cm 1983年 纸本设色
《三峡神彩》 193cm x 340cm 2007年 纸本设色
杨晓阳以“大、方、雄、厚”四字概括李宝林的艺术特质。大,在于画幅宏大,笔头粗犷,线条雄浑,整体气势磅礴。方,则是先生用方笔直入,不回锋,尤其大笔横扫时,书法中谓之切笔,入笔收笔皆方,即使中锋勾线亦不回锋,落笔亦是方笔收尾。其用笔方、造型方,横扫时常用大一号斗笔,扫出方块横面,棱角分明。雄,因大且方而显大方,画面积健为雄,加之层层叠加,用李可染、黄宾虹传授之积墨法,显厚重之感,力透纸背。李宝林用笔皆入木三分,中国画需厚,他画时气势磅礴,凝神聚气,全身聚力,凝重而大气,用笔如高山坠石。厚,则是前述所有积淀、中西结合之学习、现实主义基础及人物画过程之最终体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平表示:“李宝林曾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作为画会的领军者,他始终以‘立高山之巅,观大河奔涌’的胸襟,积极推动中国山水画的人才培养、创作研究、展览交流,彰显了他‘丹青报国’的赤子之心以及文化情怀与奉献精神。今天,我们不仅要为中国国家画院高兴,为李宝林的艺术成就喝彩,还要向他致敬,致敬他‘山海交响’的艺术人生,那是穿越60载风雨始终如初的艺术初心,那是从蔚蓝海疆到苍莽群山的笔墨长征!致敬他将个人艺术成果化为国家文化财富的壮举!当这些凝结着毕生心血的作品选择回归中国国家画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慷慨,更是一位文化守望者对民族艺术传承的深情托付!”
展览现场
田黎明致辞
《高山村寨》 179cm x 96cm 2004年 纸本水墨
田黎明表示,李宝林以金石风骨铸就的山水气象,不仅建构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标高,更以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为后学树立了永恒典范。李宝林的艺术历程,是一部与时代共振的生命史诗。自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师承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至毅然投身南海舰队淬炼军魂,再至以丹青铸就山河风骨——60载始终践行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使命。其人物画创作深植火热生活,以刚健清新的笔墨塑造海军官兵、劳动人民的时代群像;山水画探索则承李可染先生衣钵而自出机杼,将金石的雄浑与书法的骨力熔铸为“大山回响”般的视觉史诗。他认为,李宝林的艺术,具有三重精神维度:其笔墨语言中蕴藉的金石风骨,源自对汉碑魏碣的深度研习;其山水气象中吞吐的海岳襟怀,得益于万里海疆与帕米尔高原的壮游体悟;其艺术人格中彰显的家国情怀,则根植于军旅生涯锻造的赤子之心。此次捐赠中国国家画院的51幅力作,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最佳见证。
《京华古韵》 123cm x 245cm 2001年 纸本设色
李宝林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作品展”同期启幕,该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承办。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李宝林为当代画坛培育了一批中坚力量,此次展览展示了李宝林与学生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奋进的阶段性成果。
《双星图》 62cm x 40cm 1980年 纸本设色
《松骨图》 133.5cm x 135.5cm 1991年 纸本设色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图片/马博瀚)
上一篇: 乔絮菲:画布前的织女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