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千春"静寂之空":在地性创作重构东方空性哲思

时间: 2025-04-07 17:19:33

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与本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

正如红砖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所言:“盐田千春的作品邀请我们穿越意识与梦境、记忆与现实、生与死之境、历史与当下的多重阈限。”艺术家将个体焦虑转化为集体记忆,将文化疏离升华为对人类存在困境的叩问,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缺席的存在”这一其持续探讨的核心命题。

空性哲思的物质显形

盐田千春根据红砖美术馆的空间与环境,挖掘并使用东方元素与在地材料,创作了6件全新的特定场域作品。或穿墙而过、或引水成池,或培土荣木、或庄公梦蝶……在精心设计的观览动线中,编织出虚实交织的冥想场域:

石墩小径连通着两个独立的空间,另一端通往一片红色“绳海”(“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作品《多重现实》营造出极具张力的“剧场感”。在昏暗的展厅里,七件巨大而空荡的衣裙缓缓旋转,倒映在平静而漆黑的水面上。在此,艺术家以空荡的连衣裙为载体,既是对“第二层皮肤”的隐喻,亦是  对“肉身消逝后灵魂起舞”的追问——肉身虽消失,但仍能从裙摆的运动中感受到其曾经的存在。艺术家坦言:“衣服承载个体的记忆、情感与经历,是自我的延伸。”“事物的缺席并非消亡,而是融入更辽阔的宇宙,重新参与时间的流转,与万物相连。”俯瞰脚下,水面上一条蜿蜒的石墩小径连通着两个独立的空间,一端经过黑暗的甬道通向柔光充盈的《意识的蜕变》,另一端则恍惚间晕染出一片红色绳海,仿佛施了魔咒一样“引诱”观众“通往静寂之门”。

 

《意识的蜕变》,盐田千春,2025,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盐田千春的红绳,如同人体内的一条条毛细血管,蔓延交错,细密着将整个展厅染出一片红光(拍摄:傅朗)

 盐田千春的红绳,如同人体内的一条条毛细血管,蔓延交错,细密着将整个展厅染出一片红光。当这些红绳缠绕着夺墙而出时,又像极了人性本身——伸张向渴望的宇宙,全力冲破边界又在这一过程中彼此交织而束缚。

《通往静寂之门》,盐田千春,2025,古董门廊、红毛线,尺寸可变

《时间的回响》,盐田千春,2025,黑毛线、石头,尺寸可变

《时间的回响》望向《通往静寂之门》(拍摄:傅朗)

如果说红色象征着血液,那么黑色在盐田千春的作品中似乎更指向宇宙。在《时间的回响》中,三块洞石伫立展厅,仿佛了一个小型遗迹现场,而从岩石孔洞中拉出的黑线如波浪般在空间中翻涌,呼应着无垠的夜空和古老的地球,仿佛空气都与之共鸣。盐田千春以线隐喻时间对物质的侵蚀与重塑,赋予“时间”以物质形态。此处无风,观者却仿佛置身于时空的洪流之中,犹闻时间穿过洞石的低吟呢喃,在耳畔簌簌作响。

《生根的记忆》中,一棵树在展厅中从船体的裂缝里顽强生长

《生根的记忆》中,一艘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废弃木船占据核心空间,船体裂缝中生长出一棵树,红色绳索如雨丝般垂落,滋养根系。盐田千春通过“树从船中生”的意象,构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共生循环:树是船的起源,船又是树的摇篮,孕育出新的生命——物质的消亡恰是生命轮回的起点,亘古绵长中,此消彼长的循环转换将无数个短暂的瞬间链接成了永恒。

《灰烬中的联系》作品细节 

展览的最后,《灰烬中的联系》以焦土剧场的形式暗合着"缘起性空"的东方哲思。正如展览初始那7件纪念碑式的空挡衣裙一样,搜集于中国的古旧椅凳上也早已不见了故人,艺术家一把火将它们烧焦碳化,用红色绳线悬吊于展厅上空。它们仿佛是在述说着: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毁灭,痕迹依然存留。看那捆绑着红线的残骸,是否依旧显现着当年使用者的温度记忆呢……

穿透肉身的文化叩问 在虚空中照见众生

盐田千春艺术年表

展览海报

红砖美术馆外景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文/傅朗,图片来源红砖美术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