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法钗中国美术馆个展《炭骨》开幕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梅法钗 在断裂处重建意义
裴刚
从个体生命叙事到历史文化的深度凝视
梅法钗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对“物性”的探索与人文精神的追问。早期“木相”系列以废弃枯木为媒介,通过斧劈、雕凿等手法,将木材的肌理与人的精神面相相融合,形成一种“木之相即人之相”的隐喻结构。以枯树根重塑人形,根系深入大地,暗喻生命轮回与自然力量的永恒性。此时的创作虽以具象形态为主,却已显露出对“物”的抽象化提炼——木材的粗糙肌理与刀痕的偶然性,成为情感与生命状态的直接载体,超越传统写实雕塑的叙事逻辑。作品则渗透着对生死、文化存续的人文关怀,如《彼岸》系列对母亲逝去的悼念与对生命轮回的追问。
近年来的“烬”系列则转向更宏大的历史文化维度。2017年母亲病重与2021年台州城隍庙火灾的双重创伤,促使他聚焦于焦炭、废墟等物质载体,通过“炭骨”重构文化记忆的废墟现场。如装置《重生》以烧焦的城隍庙木材搭建起“心灵的殿堂”,炭化的焦木既象征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又以浴火重生的意象暗示精神不灭的哲思。这一转变标志着其艺术语言从个体情感表达到集体文化记忆的升华。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物性与心性的共振
进入《炭骨》梅法钗个展现场,会引发与日本物派的相关联的思考(如菅木志雄的“物与物相遇”),但内核更具中国本土性。物派强调材料自身物性的纯粹显现,而梅法钗则通过焦炭与玻璃、亚麻布、炭渣、铁等等的戏剧性碰撞,注入强烈的人文叙事——现成之物不仅是“物”,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将物质性转化为精神修行的媒介。这种“物性—心性”的共振,超越了物派的形而上学思辨,直指中国文化中“格物致知”的观照方式。
艺术家梅法钗早期作品从寻觅一件废弃了的干枯木头开始,经过斧劈打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斧劈与刀痕之中,或抽离概括造型,或粗糙表象古朴精神内核向内关照,呈现生命的诞生、毁灭、超越而涅槃重生。形成作品的叙事与抽象的诗意。近期梅法钗的由文化记忆与生命经历,重在个体对社会及其众生的敏锐性表达。这些作品采用他老家台州一座遭受火灾而倒塌的城隍庙古建筑的废墟,炭黑的焦木构成的场域深含历史哲思与人文关怀,述说着人文的脆弱,参透寂灭的意蕴。从而平静、紧张、焦虑等等共同成为艺术家复杂的生命状态,也是艺术家创造性的的成果。因其脱离、超越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主义。燃烧后的焦炭、沙石、墨色形成打破理性原则,注入偶然的、激情的,以及情感的要素。构成作品与宏观的历史纵深,以及与不断变幻的现实之间混杂关系。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烬”系列可视为梅法钗艺术语言的集大成之作。在《烬·系列18》中,亚麻布上的炭渣以放射性肌理蔓延,仿佛文化记忆的碎片在时空中扩散;而《烬·系列24》的小幅作品则以炭渣拼贴出微观宇宙,暗喻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的交织。这些作品通过材料的物质性与观念性并置,构建起“废墟—重生”的辩证结构:焦炭既是毁灭的终点,亦是新生的起点。
禅宗生死观与现代性断裂的弥合
梅法钗的作品可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其思想根源可从两条路径切入:首先,其作品作为禅宗哲学的当代转译,“烬”系列中炭木的寂灭意象与禅宗“无常观”深度契合。《烬系列1》不同形色的布悬置状态,是文化断裂的悬置,也是生命状态的虚空,通过装置材料的“空性”引导观者参透“诸行无常”的终极命题。这种对“空”的诠释,不同于西方极简主义的冷峻形式,而是融入东方禅意的静观与顿悟。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焦炭的物性觉醒与水墨精神的隐性渗透
“烬”系列中,焦炭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残留物,更是历史创伤的符号。炭黑的焦木被分解、重组为装置或绘画元素,其烧灼痕迹与不规则形态打破了理性秩序,引入偶然性与时间性。例如《烬·系列3》将火烧木与铁、碳渣结合,形成物质衰变与工业文明的对抗性张力。这种对材料本真状态的尊重,与日本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强调“物与物相遇”的理念不谋而合,但梅法钗更注重材料背后的文化叙事,如城隍庙废墟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与集体记忆。
尽管“烬”系列以装置为主,其抽象构图却暗含传统水墨的“象外之意”。如《烬·系列5》以皮纸、碳渣拼贴出混沌的墨色空间,炭渣的颗粒感模拟了水墨皴擦的肌理,而留白处则呼应了文人画的空灵意境。这种“以炭代墨”的手法,将材料的物质性与水墨的哲学性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东方抽象语言。
形态的象征性转换:从肉身到灵性的超验路径
《炭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2025 ©梅法钗工作室,布里诗画廊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作为国家级美术殿堂、国家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国际美术交流窗口,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职责。
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