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南:在“缺席”与“在场”之间展开精微的视觉对话
杨希南使用二手照片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一种批判性策略。通过描绘陌生人,她主动介入摄影媒介本身的政治性——其在家庭叙事中扮演的角色,它的真实性与断裂性。相较于瞬时捕捉的快照,油画是一种缓慢的、需要体会与照顾的媒介。在重新绘制这些曾被遗忘的私密记忆时,艺术家将它们转化为冥想式的归属研究。
她的方法深受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Verstehen)”的启发——“通过感受去理解”。对她而言,绘画是一种社会学式的探问:细致观察、情绪处理与历史再构。她并不试图重构这些照片中消失的身份,而是尊重它们不可被知晓的本质。面部特征的模糊不是遮蔽,而是一种邀请——温柔的模糊中,记忆得以展开而不被身份所限制。
展览的第二部分则转向内在的象征语言。较大尺幅的画作展示了她独特的图像体系:
• 鸟,象征迁徙与精神归返;
• 狗,代表家庭情感的替代与恒久的牵挂;
• 月亮,反复出现,寓意思念、节奏与团圆。
这些图像既私密又原型化。她以柔和而有节奏的笔触描绘出介于记忆与魔幻现实之间的画面。这些符号源于她个人的离散经验,却并不局限于个体隐喻,而是构成了一套关于距离、情感与归返的视觉语法。
艺术家杨希南
这并不是一场怀旧的展览,它不歌颂过去,也不追求清晰的归纳。相反,杨希南给予“身份”、“家”与“情感距离”一种含混但有力的形式。她的画作不提供答案,而是在沉默中回响,让问题长久存在于观者心中。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杨希南的实践极具辨识度:她能够在矛盾中安住,而不滑入美学公式化。作为一位在英国创作的亚洲女性艺术家,她的声音正参与塑造一种更具多元性与亲密张力的英国视觉文化。她不提供关于流散与记忆的“标准叙事”,而是提供一种开放、真实、未被抛光的观看空间。
在这个图像快速、浮躁、单一化的时代,杨希南的实践是一种拒绝。她拒绝急速、拒绝扁平、拒绝简化。通过《Missed》,她带来的是共情的缓慢、记忆的劳动,以及凝视失落事物时那份艰难的温柔。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