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响,桃源弧光: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展览“横断山脉的回响”引领当代东方文艺复兴新浪潮
在展览现场,官正强调,不应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某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在他看来,东西方本就浑然一体,交融共生,人类对于精神与文化的共同需求,才是连接彼此的纽带。“自亚当·斯密奠定西方经济学基石以来,现代性虽蓬勃兴起,却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境。‘理性至上’、‘利益至上’、‘效率至上’的逻辑和算法,将具体而鲜活的生命简化为冰冷的经济符号。这不禁引人深思:当代具体而鲜活的人究竟在哪里?当代社会的出路又在何方?”官正认为,艺术与文化绝非仅仅反映问题,更是解决当代问题的有力武器。“重建主体性,对抗他者化。”艺术与文化归还经济人假设下被异化的生命本质,对抗消费逻辑的侵蚀,并致力于激发个体本源的创造力。“当代东方文艺复兴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能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可能’,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场所,一种连接多元而鲜活具体生命体的新文化浪潮。”他说道。
“群山是世界的母体,我们是世界的中心。”官正特别提到了中国西南的群山文化,指出其更多地展现了一种游牧的生活状态、混沌和反叛的精神内核,以及去中心化的表现特征。在这种集体主义之下,我们也能看到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张力。他们团结有爱,相互照应,充满人情烟火和草根精神。“接地气、通神性。”当代东方文艺复兴的精神性便深植于这片西南沃土,它包容普世,柔软刚强,自信勇敢,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生命实践主义:不解释、不抱怨、不退缩。官正表示,“当代东方文艺复兴,正在超越当下经济体系话语权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二元机制,挣脱所谓‘圈子’的秩序和束缚,走向每个具体鲜活的大写的‘人’。她如混沌初开,以西南大地为母体,升腾起一股股母性伟力,孕育出超越时空的‘超融体’。”
彝族当代艺术家奢杨思博的作品《让诗歌回到肠胃》融合了行为艺术、诗歌与装置,以其独特的创作过程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关注。作品以春天为引,奢杨思博从大凉山老表家里借来一对小羊,并将其带到成都的集火艺术空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并不知道此地乃成都著名的羊肉汤圣地——小官庙。随后,他从成都花卉市场运来20吨来自大凉山的泥土,并在空间内种下诗歌,草长成诗句,构成了一件独特的装置艺术。在一周的时间里,这对小羊完成了它们的艺术使命——吃光了“诗”。最终,小羊物归原主,而来自美国的草种则经历了从草到诗,再到羊屎粑粑的转化。20吨泥土被运回大凉山,并洒向圣山金野硕诺的悬崖,回归自然。整个创作过程被记录并放映,与奢杨思博创作的诗歌交相辉映。诗歌中描绘了横断山脉的雪景、风电、羊的叫声、老人们的信仰以及生死的思考,将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科技与信仰、生命与死亡等主题交织在一起。《让诗歌回到肠胃》以其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诗歌、自然、文化、现代文明以及生与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最终回归到一种原始、循环的状态。这一充满艺术巧思的“生态循环”仪式的实践,通过文化符号的转译与消解,引发了观众对自然神性、生命轮回以及现代性反思的深层思考,也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对艺术表达边界的不断探索。
奢杨思博在2023年1月1日23时47分写下的诗歌
从“母性群山”孕育出万物生命,再到个体生命长出神性,散发弧光,折射人性之美。傣族当代艺术家罕璇的行为艺术作品《照见》和《望潮》正式开启展览的“神性弧光”部分,“当下的海风声,海浪卷起的白色泡沫,光慢慢变暗,昼起夜归,带着白布来,背着潮回家。”《望潮》是艺术家行动绘画的意识流影像记录,而《照见》则讲述了风灵与侍茶人跨越时空纬度的对话。作品中,风灵初入世间对万物充满好奇;侍茶人如如不动净心专注茶事。两者全然不同的生命体,在庄重的仪式中缓缓靠近。“我以为你看不见我,但你却感知我一直在,你将这碗茶落我手中,你饮了虚空……我饮了爱。”,透过一碗茶的温度,她们彼此相连。风灵体会到了人的暖意,心生欢喜,以身祈福,让感恩之情在空气中流淌、弥漫。在当下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中,这部作品为每个生命带来一丝慰藉和安全感。
黎明到来,云雾散开,藏地神山下的生命被唤醒,绽放出灿烂的、热烈的、纯粹的、真诚的生命智光。长期驻守于此的摄影师襢思,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用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镜头,捕捉着这片土地上智光的闪耀,也捕捉着藏族同胞们日常生活中流淌的情感,特别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老人们脸上岁月的痕迹,以及朝圣者虔诚的脚步。真正的美,不在于华丽的技巧,而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于即使是最平凡的角落,也蕴藏着无限的美。襢思的镜头下,没有刻意的摆拍,没有对苦难的猎奇,只有对生命最真挚的记录,如同这片土地上柔和的智光,温暖着人心,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群山绵延,在古老的回响中苏醒,桃源深处,隐约闪烁着神秘弧光。太阳神那炽烈的赤眸高悬于空,将山脉群照耀得滚烫,仿佛神祇的呼吸点燃了大地。神性光辉的生命力潜入人们夜晚的火塘,在跳动的火焰中,暗流涌动,诉说着古老与现代的对话。当代火塘的生命力如何延续?——让文化重回火塘,让传统在新的土壤中生长。“共筑火塘”,由三股力量交融构成,其中的时尚品牌SHARARO沙剌诺,致力于传承与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SHARARO沙剌诺是由彝文直接音译而来,意为“换裙礼”,又被称为“不见新郎的婚礼”。是一种神秘的成人仪式,代表着少女换下童年的裙子,梳妆盘头,拆掉穿耳时的旧线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开始独立自主地选择和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在“群山回响”主题展览发起民族文化时尚共创,首次将彝文化与户外时尚联名共创,传统与现代交融,奢华与自然共舞,共同谱写着文化遗产的华章,奏响传统与当代的交响。
“山山不息,生生不息,何惧之有?吾辈往矣。”官正将当代东方文艺复兴视为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实践。他认为,创新当代东方流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聚焦东方文化背后的“神韵”与“哲思”,而非拘泥于形式、元素或符号的堆砌。他强调,要超越表面的“形”,深入挖掘内核的“神”。
作为联合国艺术与文化影响联盟亚洲代表,官正长期致力于推动艺术家赋权工作。他倡导社会各界为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他们开发艺术的公共性,鼓励公众参与现实创造,实现艺术普惠。在联合国艺术与文化影响联盟和工作组 (UN Arts & Culture ImPACT Coalition/Working Group) 的积极推动下,2024 年 9 月的联合国未来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次明确提及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群体,强调艺术与文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力量。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一群体重要性的高度认可,也是该联盟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地位、推动艺术与文化参与全球治理革新的重大成果体现。
会议期间,联合国艺术与文化影响联盟和工作组亚洲代表,官正学者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性,并主要从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分配机制深入阐发了“第四次分配”的理念。他指出,艺术与文化应作为社会的第四次分配,与商业、政治、公益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四大驱动部门,协同并进,共同促进民生福祉。在第四次分配中,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作为分配主体,主导资源的流动,商业、政治、公益三个部门则配合辅助和监管,使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真正成为创意经济的核心力量,从而解决其长期缺乏稳定社会保障的历史性遗留问题,恢复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艺术与文化赋能可持续发展。
“横断山脉的回响”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一次艺术边界的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在群山的怀抱中,艺术与文化如何滋养着生命,如何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如何激发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股回响,将穿越时空,激荡人心,为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美好的世界给出了当代启示。(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