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太目四艺术中心举办
孔繁程老师认为:从累积的色层,到“负空间”系列,意味着刘文炯从“涂层”转向了“土层”。从“涂”到“土”,从一个过程性展演,到能够承载展演过程的物质视觉化,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与刘文炯个人学术叙事中的重要节点有关。
在刘文炯学画伊始,便流露出对色彩物质性层面的敏感和迷恋。他在意颜料的物性特征,而非单纯的色彩关系及其表现力;他在意直接存在于画面中的层累,尤其在意对色层遮蔽与释放的试验。在这里,观者和作品的关系,即我们和往昔的关系,犹如经由极其有限的孔洞和边缘,透过层累的存在方能窥见。穿越时光的漫漶,文化现成物的表层与内里均已层层改观,然而,可读取的部分却在增长。
当作为艺术家的刘文炯,从自己历史、考古学研究者的认知出发,去建构自己的视觉艺术语言体系时,支撑其语言系统的观念无疑是真实有效、有迹可循的。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刘文炯的艺术实践及其现象,是值得深入关注和思考的。
关于这次展览的刘文炯作品,多位业内艺术大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很少有画家会想到,这些美丽的符号与艺术的个人有什么关系。作为人类学家,刘文炯吃透了这些符号,从认知上识别符号之美。他与画家的区别就在于他还了解符号的文化意义,对他来说,符号的视觉之美取决于意义的深度。可是他偏偏也是一个画家。作为画家的优势,他还是学设计出身,与符号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他以符号为题材,将符号转换为艺术的视觉表达时,不是直接地挪用符号,我们几乎看不到符号的痕迹,但又感觉到符号的存在。”“你总感觉到有一种生命的涌动。”“刘文炯的画既有历史的深沉,又有生命的辉煌。这可能是一个学者兼画家的独到之处。”
李尤松(著名艺术家):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相得益彰,是刘文炯最大的特点,艺术创作为他在学术研究上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角,学术研究又为他的艺术创作引导出了全新的意境。他画面中流淌的颜料如河床故道,斑驳的色块,如出土的彩陶;他用“失蜡法”做出中空的孔洞,在画面上,这些中空的孔洞又似战道上的烽燧,可见他对先秦青铜时代的热爱和理解,若没有对美术考古的深入探究,这些灵感又怎能突然降临?他对矩形画框的利用也是有意的,色彩斑斓的色团基于画框四围向内生长,“失蜡烽燧”系列中空心的孔洞也多沿画框四围排列,依稀感受到“城郭”的概念。干涸的河床、剥落的色斑、中空的烽燧、闭合的城池,都是刘文炯选择的图像,从中可以读出他的绘画逻辑和艺术主张。
张树功(著名艺术家):文炯对中国艺术历史、社会历史的反复探索之后,具有了当代学术视野,以至于直击当代的思想脉搏,这使他避开了所谓的中国方式,所以,让人能够感觉到他对绘画语言的敏锐直觉,同时,上述这一切更需要封塔纳式的“破”布而出的勇气,他都做到了,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更值得期待!
为本次展览特意举办的“时间与层累”太目四新年论坛将于2022年1月3日下午15:00-17:30在展览所在地举行。届时,艺术家刘文炯、柳元正、刘海港,艺术史学者段牛斗,策展人高远和孔繁程等诸位老师将难得地汇聚一堂,就“时间如何沈澱”、“层累与遮蔽是反动还是互动”、“未来必然扭曲过去吗”、“时间的限定对于艺术的创作者意味着什么”、“文明是层累的结果还是起因”、“绘画讨论的边界是时间还有其他吗”等深刻命题发表高见。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28日,展览地址为北京市金宝街88号金宝汇二期三层太目四艺术中心。
附:语言实践展作品介绍
负空间——万象(52)综合材料 101 x150 x 8cm 2019
负空间——潜规则(04)70 x 60 x 5 cm 综合材料 2017-2020
《负空间-黑金(1)》,综合材料,80cmx60cmx3cm,2016-2017年,刘文炯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