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刘建文:跨越千年听玉吟 赓续文脉承玉魂

作者:付朗时间: 2022-02-12 00:02:19

在外人看来,刘建文的蜕变、成长快得让人咂舌。毕竟,对古董文物的鉴定,专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而他完全凭借兴趣和一腔热情入行,却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让人信赖的大掌柜。这期间他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才能弥补相关知识的匮乏,眼力、阅历的不足?

  “对我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苦、再难我也是甘之若饴。遇到我吃不准的地方,无论花多少精力,我想方设法也要把它弄透。”对于我们的疑惑,刘建文轻描淡写地说。

  即便刘建文再云淡风轻,我们也从闲谈中窥探出一二:他钻研史料,遍寻古籍,在书海中汲取玉器的理论知识;他拜访名家,或是到博物馆参观,或是参加古玉研习鉴赏班,在实践交流中检验认知;他坚信实践出真知,投入大量资金,收集古玉残件及破片标本,在众多藏品中进行鉴定比对。“我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看得多了,摸得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次的。”在他看来,古玉就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只有用心聆听和感受,才有可能读出它背后的故事;他以玉会友,广结四海朋友,在与他们观点的交流碰撞中,他善于总结、归纳零碎的知识点,将其吸纳;他与人为善,每当朋友询问有关收藏的问题,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在每一份信任与肯定中不断提升自我。

玉踪越千年, 幸得识玉髓

  说起玉来,刘建文滔滔不绝。从《周礼》《仪礼》《礼记》到“三礼玉论”,从上古玉器谈到帝王玉、玉石把玩等,在他眼中,玉是器物,也是信仰和精神图腾。聊到兴奋处,他带着手套拿起玉给我们讲解不同玉质的特点、分辨方法:

  商代玉器著名的工艺特征如人物、动物与兽面的眼睛多以臣字眼为主,波纹主要以双勾阴线的技法为主;到了西周,雕刻技艺在继承商代双勾阴线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法,纹饰采用双阴线外侧大斜刀的技法。

  “不过,古玉鉴别绝不像我说的这样直观、轻巧。实际上,市场上的古玉鱼目混杂,现代工艺的做旧、做破、做新等手段更是混淆视听。再加上我国在古玉研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检验判断完全靠鉴定评估师的经验和职业素养,因此,很难有一锤定音的判定。”刘建文正色道。他进一步解释道,玉有软硬之分、产地之别,从物理结构到化学成分差别极大,如果仅从外观、质地、手感上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即便是专研玉器,也需要研究者深入不同的玉石产地,从原始石料开采、选择、加工以及玉石在被加工过程中形态、纹路的细微改变等方面进行多次的观察与揣摩,没有若干年的时间来看、来钻研、几乎不可能掌握的精到。

  “吃透一种玉至少需要数年,而我国最基本的玉石的种类有南阳的独山玉、新疆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和绿松石。况且我国有名头的玉至少有80多种。想要将玉器吃透,就需要我们研究到老、学到老了。”刘建文笑着说。

除了理智的克制,刘建文偶尔也会“锦上添花”,亲自设计心爱藏品的底座。他选取珍贵木材,不计成本为“好马”配“好鞍”。他的不少藏品,仅底座的成本就好几万元。在刘建文手里,“好马配好鞍”,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而是他用心呵护藏品的基本态度。若有藏友看上了备受刘建文“呵护”的藏品,他耳根子软,时常半卖半送就转手了。尔后,他又颇为心疼。于是,他下定决心,如果再觅得好物,绝不轻易割爱。结果往往会再次“食言”。不过,他因此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无意中成了一名既有匠艺又有匠心的收藏家。

  收藏可凭个人喜好,而鉴定则须严谨相待。刘建文坦言,艺术品鉴定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大量的一线鉴定经验的积累,是个“高投入”、成长缓慢的职业。因此,从业者在缺乏史料印证的情况下对玉器下结论必须谨慎。如良渚文化玉器在20世纪70年代前被认为是汉代玉器,直到良渚文化被发现后被更正认知;另外,鉴定评估师要有强烈的职业素养,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评估必须以严相待、以谨相告。

与收藏家和鉴定评估师而言,匠心是直击藏品本质的严谨,亦是倾注于藏品的真心。真挚与热爱,才能不断前行;严谨与细致,方可不断提升。刘建文在收藏与评估中,充盈自我的同时,更以匠心律己,解读玉器华章。

  求索览古玉 ,一心为传承

  据刘建文介绍,我国的玉器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仅从材质上来说,不同的材质和玉器数量的多寡都是其主人身份的象征。而帝王玉无疑是玉器中最拔尖技艺、材质的代名词。

  帝王玉顾名思义就是帝王用玉。帝王玉从用玉、形制、纹饰、工艺等皆是顶级的、高规格的。帝王玉无论是从文物考古、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来讲,其价值不言而喻。

  在他看来,一方面,因帝王对玉的喜爱,赋予玉在中华民族中独特的收藏品地位,如“玉痴”乾隆等帝王,便是玉石最好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因推崇“君子如玉”的传统文化精神,可将君子文化解读为帝王文化的一种延伸。由此可见,玉石所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是延续至今的文化内涵,亦是裨益未来的哲理启迪。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十多年前,刘建文已是位居士。2007年他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收为入室弟子。当被问及一诚长老对他的影响时,刘建文感慨地说,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己“静”下来了,戒掉了以前的浮躁,为人处事更心平气和了。“师傅曾送我一些字,也给我不少教诲。他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自得其乐’,还要‘乐在其中’。在他的指引下,我熬过了漫长枯燥的学习期、不菲的收藏‘缴费期’。”

为此,刘建文以收藏为媒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弘扬玉石文化。他在专研玉器之余,参与公益活动在他生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宏大如保护环境家园,细微如资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在公益活动中,他尽其所能地捐钱、出力、捐物,毫不吝惜。他用炙热之心与温善之情,浇灌公益之花。

  热心公益的同时,刘建文也积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2020年举办的第七届亚洲时尚人物暨第十三届金尚奖明星盛典上,他在活动中宣传传统文化,尝试将玉器文化与时尚进行跨界融合。他的尝试让更多有社会影响力和时尚影响力的人对玉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刘建文以文化传播公司为载体,在工作中深入了解玉器样式和内涵,为自我提升与传播玉石文化提供新思路。

藏有数千玉,初心永不改。这是刘建文对浩瀚玉器历史探索的坚持,是以收藏之名传播玉石文化的智慧,他脚踏实地开辟独特的文化传承之道。

  数小时的闲聊,让我们对刘建文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他携玉前行,于收藏中读玉,于评估中析玉,于繁世中爱玉,于传承中解玉,他是个眼中有光的收藏家、心中有剑的鉴定评估师、手中有花的文化学者和公益热心人。(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