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重现“广陵散” 古调新弹薪火传 《过巴州·取成都》登陆国家大剧院

时间: 2022-08-06 21:23:13

谭筱羽饰演《过巴州》严颜

寻根溯源  经典重现

京剧《过巴州·取成都》是两出绝迹首都专业院团六十余年且濒临失传的“三国戏”。这两出戏在京剧艺术诞生之初就活跃于舞台之上,可谓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格调高古。《过巴州》讲述的是张飞智取巴州,收服老将严颜的故事,是清代后期三庆、四喜等班的常演剧目,京剧早期的老生演员陈小奎、花脸袁大奎,及近代老生名家张春彦等皆擅长。此戏也是京剧靠把老生的基础戏,常列于开场,属于靠把老生“七块白”(七出穿白靠的靠把老生戏)之一,更加说明此戏为唱老生者应必会的剧目,马连良先生曾特意同袁世海先生拍摄此戏剧照,以示重视,“麒麟童”周信芳先生也擅演此戏。戏中严颜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要求演员文武兼备,加之架子花脸应工的张飞的配合,一向暴躁的张飞,急中生智,使此戏在情节上很有情趣,是一出清新精悍的靠把老生和架子花脸的“对儿戏”,此戏王展云先生得自其父王金璐先生亲传。

《取成都》讲述的是益州牧刘璋在刘备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子丧臣亡,为保全成都百姓,免受刀兵之苦,无奈将西川拱手让与刘备的故事。情节上与《过巴州》相连贯,却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西皮】声腔来渲染悲剧氛围,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代表作,也是“汪派”创始人汪桂芬的代表作,之后的刘鸿声、王凤卿、郭仲衡、余胜荪等名须生无不以此戏为拿手。这是一出声腔沉郁凝重、慷慨悲壮的王帽老生戏,两段【西皮三眼】“皇儿奏本欠思论”“听说是一声要饯行”在清末民初曾风靡大江南北,对主演的嗓音要求极高,突出体现了京剧早期须生声腔的气势磅礴的艺术特点。此戏王展云先生得自产保福、李洪春二位先生的传授。

京剧名家王展云先生是“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的哲嗣,他腹笥渊博,会戏极多,自教授谭筱羽《凤鸣关》时就爱惜她的文武全才,更看重她对于传统的敬畏,因此毫不保留地将这两出冷门戏传授给她,并以八十二岁高龄亲自执排。在王展云先生的教诲和鼓励下,谭筱羽终于高质量地继承了这两出名贵的剧目。名剧的复排,就意味着主演要付出更多汗水,承受更大压力,而谭筱羽并没有畏惧和退缩,主要原因在于这两出戏在艺术上有特色、演出重见功力,值得挖掘。还有一层原因在于,谭筱羽对传统具有浓厚的感情,这两出戏是京剧艺术形成伊始极有代表性的剧目,由于演出难度大,多年来已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像《取成都》一戏,自汪派传人王凤卿先生1959年去世之后,使人大有“广陵绝响”之感。

此次谭筱羽从继承、传承的角度出发,将这两出戏挖掘出来,使当今的观众感受到了传统京剧那跨越时空的持久魅力,作为她来讲也是对京剧老生艺术的一次寻根溯源之旅。尤其将这一文一武的两出戏合并演出,又是谭筱羽的一次大胆尝试,恐怕在京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经过师生二人的共同努力,使金戈铁马重现在观众眼前,黄钟大吕回荡在剧场上空,谭筱羽用自己三十余年粉墨人生的沉淀,致敬京剧二百年来的过往先贤。

谭筱羽饰演《过巴州》严颜、韩巨明饰演张飞

梨园界有“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的俗语,谭筱羽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点,她的“一赶二”并不是形式上的噱头,而是用心揣摩每个人物性格的特点。她在《取成都》中扮演的刘璋就和《过巴州》中的严颜截然不同,《过巴州》着力塑造了一个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老将,《取成都》中则重点刻画了一个懦弱、迂腐的庸主。谭筱羽也并没有把这一人物简单化处理,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使人有一人千面之感。刘璋在金殿上的犹豫不定,在城楼上的恍惚气愤,见刘备时的沉郁不忿,让印时的轻蔑鄙视,饯行时的惊愕悲愤,都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在演唱上,同样两段【西皮三眼】转【二六】,节奏、情绪各具特色,“皇儿奏本欠思论”一段着重于劝说刘御,表现刘璋对局势难以掌控,对刘备心存侥幸的心理,因此在高亢之中节奏相对平稳。而“听说是一声要饯行”则有一种急火攻心般的紧迫感和难以言表的酸楚,因此节奏相对更为紧张。谭筱羽对全剧唱腔无论是上板的【三眼】【原板】【二六】,还是【散板】【摇板】都字斟句酌,全力以赴。歌唱者贵在能打动人心,而现场的观众对谭筱羽的演唱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见传统剧目的生命力以及谭筱羽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当下观众的极大认可。

谭筱羽饰演《取成都》刘璋、刘孟千一饰演刘备

著名戏剧评论家、京剧老生名票苏少卿先生对孙菊仙、汪桂芬等名伶的演出,尤其声腔极为推崇,他认为孙、汪所唱“令人听之,精神百倍,几欲振臂而起,此治世之音也”。因此在上世纪中叶,他就向京剧界发出了“提倡高亢敦厚之音,如汪孙之中声,亦当务之急也”的呐喊。七十余年后,谭筱羽挖掘上演了这样一出融诸家之长的《过巴州·取成都》,我想这是对苏少卿先生最好的回应。(文章作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夏源,摄影:孙觉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