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艺复兴”新拼图——沈阳摄影师王天抒作品《人间不失》

时间: 2022-10-18 17:19:27

《方寸烟火》不同于常见的摄影集,它追求的,不是艺术的高蹈,而是生活的本真。它关注人气,地气,俗气,烟火气,市井气,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在人间。

  翻阅《方寸烟火》,总是不经意地看到一些潜台词——街巷,日常,底层,大众,趣味,活着,荒诞,幽默,等等;这是相对于内容而言。还可以想起另外一些词汇,诸如热爱,执着,坚守,情怀,深沉,悲悯,温暖等等,这是相对于作者而言。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不应过分地依赖于技术,过分地追求所谓的视觉效果,而是应该用真情实感,乃至用笨功夫,直面生活,反映现实,揭示真相。否则,就会脱离生活,脱离大众。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大众对短视频的热情,远远高过对文字的热情;一篇很短的文章,也会配有大量的图片,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但是,本属于读图范围的摄影集,却完全被冷落了。摄影集变成了小众的东西,只有少量的专业性读者。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阅读摄影集需要门槛,原因大概有几点,一是大众读者还没有养成欣赏摄影集的习惯;二是摄影集的价格通常较高,超出普通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摄影集专业性太强,距离大众的生活比较远。

  《方寸烟火》的出版,使我高兴地看到,作者和编者,都试图拆掉这道门槛,或者降低这道门槛。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接近摄影集,阅读摄影集,喜欢摄影集。我要为他们做出的努力点赞。

显然,作者和编者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回馈。《方寸烟火》已经走出国门,售出了国际版权,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说明,好的作品,总是会被发现,被推崇,被欣赏,进而会跨越国界,超越文化的差异,形成借鉴、欣赏、交流的良好局面。

名家、媒体与读者评论:

  李松涛:《人间不失》是审视生活的一种角度,是触摸岁月的一种深入,是赋予镜头的一种情怀,是久酿于心的一种坚持。以小见大的彼此互补,以少胜多的系列勾联,仿佛皆是零零碎碎的灵感,但最终悄然完成的还是宏大叙事。热爱生活便永不失语,独具慧眼便直取佳什。

  李犁:《人间不失》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都涂抹上了摄影家的同情和深情,这些照片也因而有了珍贵的真情、疼痛、深爱、趣味,令人百看不厌。有真挚,艺术就有底气,有冲劲和生命力。我把这视为王天抒摄影作品的真核和硬核,也是他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奉献和拨乱反正,更是对人类灵魂的一种建设。人间不失,就是不能失去以上这些品格,包括理想、真挚、情义、良知、热爱、苦难、勇气、责任,以及美、艺术和自由。唯如此,我们才能时时感到人间浩瀚,活着值得——这就是这本摄影集价值的永恒指向。

  离原:成功的艺术摄影作品都是以情抚心,以情感人。在王天抒的摄影坐标系中,就是把真情实感完全体现在创作之中,让艺术态度在时间和空间中将真实情境形成一个又一个精神符号。要去感受广阔的世界,得从细微的内心感受开始,这点道理,于摄影也是适用的。不必去追求宏大壮丽的场景,也不必等来千古难逢的瞬间,只要心灵的窗口向寻常百姓洞开,对社会底层凝视,哪怕一屋、两人、三餐、四季,都是琐碎生活里的温柔梦想。

曲德君:欣赏王天抒的摄影作品,我看到的是他用锐利思想看世界的胸襟,他的摄影作品与大众相比,往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却因此而大放异彩!他往往通过不同的拍摄技法,展现独特的审美创意,表达对人世间的精到观点。他有着一双他人缺乏洞察力的“摄影眼”和观察能力,所以他的作品才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王金鑫:看了《人间不失》,觉得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显然错过了,那些平淡无奇的瞬间,竟然可以如此永恒。这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过往,那些在指缝间溜走的岁月,在这里活现了出来。孔子说,逝者如斯夫,那些纯净,那些天道……如水般勇往直前,这本书正是如此,不舍昼夜般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吴强:摄影集里的照片,让作者拍的妙趣横生。拍的不是照片,是生活,是真实的生命故事,更是人物、人性,让人无端的感动,动情。作者有细腻的一面,更有广阔的一面,对开页的照片,更能引发思考,让你的心丰富起来。照片回归自然,在浮躁,焦虑的时代,翻翻书中的照片,让心归于宁静。

  沈晓轩:王天抒的眼中,除了保有他原本的藏在朴拙中的敏锐,还加入了很多用静态的光影来反衬跳跃的生命节奏,口罩后面的张望,栅栏内外的拥抱,人与宠物的一吻,这些让灰色的环境熠熠生辉。我们总愿说接地气,地气,实则就是人味,王天抒在用一张张照片告诉观者,人间还在,生命不失。王天抒的镜头下没有起朱楼,没有宴宾客,也没有讨巧的楼塌了式的黑镜头,就这么不黑不白的状态,才有人的生活之味。从烟火的盛宴中走出,这一场便成了翻台后诉衷肠的夜宵,席地而坐,娓娓道来,就算散场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花店不开了,但花还会开,不管是否如意,都要热爱眼前。

  原家强:百年之后,除了文字,能记录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人们的,似乎只是这些光影的片段。一个现实主义的摄影大师,展示的不只是这个时代好的,也展示着不好的,甚至残酷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真实的。他纪录着整个世界的你我他,和人们都裹挟在这个时代的洪流里,主动和被动地呼啸前行。《人间不失》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没有俊男美女的时尚潇洒,更没有碧海蓝天和田园风光意境动人。王天抒只是用镜头提醒我们,此时此刻,你我真实地生活在这个时代,或顺应时代,或挣扎着前行。扪心自问,有多少曾经近在咫尺的美好,我们未曾把握,却草率的逝去,以至于浮沉浪似人潮,回忆汹涌,却空留遗憾。

  吴迪:王天抒的摄影作品放在当今摄影界,非常小众,就像把流浪汉放在一群绅士中间,别人喷着香水粉墨登场,他带着汗味逍遥自在。但他的作品又很大众,2005年至今,他拿着相机走街串巷,拍妇女打架、怀抱发财猪流浪汉、骑车睡觉的打工仔、喜欢看书的清洁工……这十多万张底片的大众不在于拍的是众生相,而是捕捉到人间的味道。艺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创造梦境。王天抒摄影作品中展现出泥沙俱下的烟火气是人间梦境。

  张宜军:最重要的是摄影师的思想、指挥体系更有境界,好多照片看后很有触动。孙行者向警察问路,仙人对话,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者需要警察的指引,有趣、有韵,看后就忘不了。趣味、意境是很多技术人修炼不得的,但在王天抒这里都有,还很强。

段晨:《人间不失》透出最市井的味道和人间最缺失的故事。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把中国当代社会愈加分层的平行阶级的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凝固起来,每一个瞬间的背后都能讲述出一个以至无数个平凡但富有情感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串联,绘制出了最有人情味的城市市井图谱,每一束光,每一张脸,每一个眼神,让人还拥有希望和憧憬。

  肖铭:谁都希冀被仰望,但更多的人被遗忘——遗忘在时间的流里,遗忘在城市的角落,遗忘在日常的琐碎中,遗忘在麻木的心灵!看王天抒的作品,让人从单一的画面中想到更久远的时间和空间,勾画出故事的前因和后果。画面中看到的是别人,照见的是自己,让自己与他人不再隔离,让自己与城市不再割裂。联结其中的,是摄影者的真情,于是,就打动了你我,集子取名《人间不失》,应该不失的就是真情吧!

  张颖:荒诞荒谬、魔幻现实,不刻意修饰,不炫技术,就那么坦荡自然地呈现,低调又真实,从细节里品味人世间。

  小巍:这个摄影人了不起,用画面讲述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透过画面,你能在心底衍生出各种情节和对白,或喜或悲,你都不会失望,因为,那些角色不是我们又像是我们,那些情节不是我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婷婷:没有讳莫高深的画面色彩,没有艰涩晦暗的行为艺术,目光所触即可略知一二,然后是会心一笑或是心头一惊,便可继续阅览;你也可以慢慢翻阅,每一幅画面在每个读者心中,都能解读出一段故事,这故事也许是自己的经历或是所见所闻,也许就有那么一部分与真实的主人公的故事重叠了,然而不得而知不正是其魅力所在!定格的画面没有语言,而画面之外的延伸胜过千言万语,一个镜头的讲述或许就能抵过一本小说,而作者就是你自己。借着这本《人间不失》,体验一把人间百态,这也许正是作者王天抒想给大家带来的最简单的愿望。感谢把好作品带到大众眼前的创作者们!

  丹平:我原以为自己很难被一些画面所感动,王天抒的作品是第一次让我看完会哭会笑的,作者怎么做到的呢?我特别好奇!王天抒的作品看了让人上瘾,《方寸烟火》就有很深入人心的痛与乐,就很快入戏!看后有追剧的冲动!

  马薇:从《人间不失》里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气息,特别推荐这本书,看到城市中离心灵最近的自己。《人间不失》没有一个文字,却无比震撼,直击心灵。

  王莹:本年翻看最多的书,东北魔幻现实街拍,或真实,或悲悯,或豁然,都是生活的英雄主义。

 《人间不失》是摄影师王天抒的摄影作品集,拍摄于2020年全年的沈阳城,这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而《人间不失》的书名则化自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发表于1948年的一部半自传体的中篇小说《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难得的是,在这么艰难的时段,平凡的人们依然非常努力地生活着,并且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仍在追求如何不丧失作为人的资格。这本书既是个设问又是个大写的感叹号。摄影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但它能提出问题,并且以其特殊的方式进行摄影师的个人表达。(作者:苏阳文章插图:摘自王天抒作品《人间不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