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辉
个人简介
人物点评
我与张如辉一别30年。直到最近在株洲“云庐”座谈会上意外的见到他。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以书法家的身份,而是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联合国会员国元首肖像画家身份。这让我多少感到惊讶甚至怀疑。这个社会,吹牛的多了去。但当听他说了“无论在艺坛上演绎了多少角色,得到了多少头衔,我自己认定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书画艺术痴迷者”,继而眼见他用三五分钟时间为我造像后,我信了。
是的,张如辉是一位“灵魂永远系在书画艺坛上”的人。他痴迷钢笔肖像几近疯魔。
“在北京,我正在画联合国会员国180多位国家元首的肖像。我知道,画国家元首,画政治家,画得像容易,但要刻画出他的精气神,他的气质,非得了解、熟悉政治家。”
于是,北漂的张如辉开始泡图书馆,泡互联网,泡大使馆,“我干脆就住在那儿,一天到晚泡在那儿。”就这样整整泡了近一年时间,张如辉成了一位研究政治家的特别画家。
画钢笔肖像人物是最难的,观察和触感伟人更难。捕捉伟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表现在画面上的神态、质感,这是一个非常考验画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需要很高细心程度的一件事。作品的好坏首先是观察。最重要的是瞬间的捕捉。
张如辉借了大量外国政要的录像带以及视频,“我基本上每天反复看。可以几天不出工作室,但不能一日不阅读,不动笔。一直到现在,我对每个国家的政治家都很关注。”
很多人觉得奇怪:“你老老实实画得了,为什么还要看视频?”
其实,张如辉是在寻找一个参照。“我不可能有采访外国政要的条件,也不是天才,当我面对一个新题材的时候,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这些视频对我的影响不在技巧,而在于精神质量。”
看了视频、资料以后,张如辉心里有底了,“我找到了画元首肖像画的方向,这就是从人性、政治家、伟人的角度去解读、刻画他们。比如普京,他的性格如一片平静的海面。表面上不动声色;海的深邃处,丰富、精彩,似涌动着的波澜。这是一种男人内在的气质,他以有限的面部容貌在无限的精神中延伸到极致,丰富而感人。尤其是那双鹰隼一样的眼睛,那略带凝重的表情,那男人味十足的步履,那毫无做作感的洒脱,都使人们欣赏的不只是一位功成名就的政治名人,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一个完美男性的崇拜。”
钢笔素描是诚实的艺术,更是线条流动笔画翻腾的艺术。翻开张如辉的元首肖像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人物的精气神,线条极具个性。那是一种很少见到的线性特征。张如辉把各种对立的线性元素集合到一起,营造空间,聚拢气息,佐以书法笔道,用草书笔法构形造意,再辅之国外素描充满哲学内含的线,寥寥数笔,人物的精气神跃然纸上。此时,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从头发,光影,神态,还是人物五官的结构和走向,都以全新的视角赋予了新的生命,形成了张氏钢笔素描特征。
张如辉的线条还充满了情感与意趣,这源于个人艺术观念指导下的锤炼,是中国式哲学思维的曲折反映。中国哲学不是逻辑的、思辩的、形而下的,是感悟的、冥想的、形而上学 的。
仔细体味,他线条中的那些对立元素,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达到某种和谐,就象在山穷水尽处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中能望到熊熊篝火。他画素描,让软的毛笔换成了硬的钢笔。这样,硬笔线条更为爽捷,更为简约,既可以追求线条的内敛,又可以追求线条的生发,聚与散,散中聚,分与合,合中分,以及线条的变异、位移,制造出虚实、正斜、长短、轻重、大小等一系列矛盾,然后再建立起新的平衡,达到空灵大气的境界,一种充满着哲学体悟的律动变化,一种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呈现中国式的意趣之美,使我们感到那些画不是对人物的描画,而是对大自然流露的爱之表达,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到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品欣赏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