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夫·霍伦(和他)的“机器幽灵”
英格夫·霍伦(图片:PERNILLE SANDBERG)
“霍伦”是他开始创作艺术时改用的姓氏——取自母亲的娘家姓,在此之前,他用的是父亲的德国姓氏海因策林(Heinzerling)。霍伦在一次采访中提起过这个小插曲:“我完成建筑学学业时,和祖父有过一些争执,他觉得我应该成为家族里的第三代工程师。我当时想,去你的,那我就用妈妈的名字来搞艺术。(*笔者自译)”
不过,霍伦在2019年于奥斯陆举行十年间最为全面的一场个展时,特别选用了“Heinzerling”作为展览标题,体现出其挪威/德国背景下的双重身份。
Parasagittal Brain展览现场(来源:Johan Berggren Gallery)
I don’t trust anyone for the most part. But then again, I am my own creature.(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erie Neu, Berlin)
VERTICALSEAT展览现场(Courtesy Yngve Holen; Galerie Neu, Berlin; Modern Art, London; Neue Alte Brücke, Frankfurt/M. 图片: Philipp Hänger/Kunsthalle Basel)
霍伦的作品大多选取机械和技术制品作为原材料,不过有机物质也出现在其后来的创作中。在2018年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馆展出的新系列作品“Rose Painting”(玫瑰画)中,霍伦采用3D扫描技术将SUV车型的轮辋放大,再用交叉叠层木材作为材料制作。最终呈现的木质轮辋好似古时的马车车轮(或许因此该次展览被命名为“HORSES”)。在这里,霍伦也再次剥除了工业产品的原始功能,将它们引入艺术语境之中。
Rose Paintings, 2018;杜塞尔多夫艺术馆展览现场(图片:Katja Illner)
3D扫描和3D打印是霍伦在处理数据时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法。在基于已停产的乐高玩具《气功传奇》创作一系列机器人雕塑(2019)时,霍伦再次采用3D打印技术,同时运用传统的熔融金属雕刻术的材料,把乐高的塑料儿童玩偶转化为具有青铜色泽的壁挂式雕塑。现代技术与传统材料在此产生碰撞。而“身体”的主题也再度体现出来:新的材质替换了原有的躯体,旧的结构被灌注了新的灵魂。
该系列在伦敦Modern Art的Helmet Row画廊的展出现场 © Yngve Holen(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odern Art, London. 图片: Ben Westoby)
“我对形式感兴趣。每个物体都具有某种历史、形式和形状。”霍伦曾在TheTalks的采访中谈到。对于经常使用汽车、飞机、日常用品等作为创作媒介,霍伦则回应道:“我们必须用某种方式来处理现实。当我开始创作时,总是关注那些人们每天都能看见,但恰恰因为常见反而会忽视的东西。一开始是水壶,它有点像是出现在你厨房里的一件未来派的塑料物体,但你甚至都不会仔细看它。我想后来的飞机也是一样,我会开始关注窗户、座椅、地毯的细节……这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吗?(*笔者自译)”
异物碎片:霍伦首个亚洲个展
尽管在欧美已经颇有名气,英格夫·霍伦此前却从未在亚洲举办过个展。北京X美术馆改变了这一局面——近日在这里开展的霍伦个展“异物碎片”,将艺术家近十年间关于工业制造、当代食品生产和航空等领域的30余件作品带到中国观众面前。
这场展览在X美术馆建馆之初便被纳入计划之中。馆长黄勖夫介绍道:“霍伦十分关注人类与科技的交融,这恰好是当今艺术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与X美术馆创立之初定下的艺术调性相呼应。”
《更多随机性》(2021)是对乐高《气功传奇》系列的延续(图片:Stefan Korte;Courtesy the artist, Galerie Neu, Berlin, Modern Art, London, Neue Alte Brucke, Frankfurt a.M.)
一些霍伦创作中的经典形象出现在此次展览中,譬如覆盖网眼的CT扫描仪,以及基于乐高玩具创作的青铜机器人雕塑。3D扫描SUV轮毂制作的木制“车轮”也在展览内呈现,不过这回“车轮”被刷上了黄绿色环保清漆,看起来更像是放大版的儿童玩具。其名称《人智学SUV》透露出霍伦创作它们的背景:德国华德福学校(一所提倡人智学教育的学校)里的孩子玩环保无塑玩具,而崇尚这种教育的家长们却又开着化石燃料汽车SUV接送孩子上下学。
“CT扫描仪”
《心脏》(2021)显然是霍伦以往车灯系列作品的延伸。此前的车灯作品(如“霸天虎”)都是成对呈现,新作则只选取了单边车前灯并将它们垂直放置。霍伦称它们像是面具或者北欧神话中的雷神之锤,同时又好似从有机体中取出的心脏,在脱离其原生环境后化为异物。
这些新的“车灯”或许和霍伦此前的北京之行有所关联。策展人吴冬雪回忆道,2019年冬天她和霍伦在北京街头转悠了数日,有一次霍伦看到北京的公交车灯,直呼很酷。“这是霍伦的一种思考方式,他会把每个部件从其系统中脱离出来看。”
《异物碎片》,2021
作品《FOD》(2021)则将真实的“肉体”作为原型。一头德国汉堡屠宰场的奶牛尸体,被霍伦3D扫描后,用泡沫芯材料还原并覆盖上黑色碳纤维。霍伦认为,与这头奶牛相关的两大产业——畜牧业和运输业,都与当今的碳排放问题密切相关。
这一奶牛元素在另一展厅内再次出现:铺满整个空间的红色地毯上印制的二维(UV)纹理图正是由三维扫描呈现的两匹半具奶牛的尸体,它被参观者们踩踏在脚下。这两件作品除了反映环境与技术创新问题,亦显露出霍伦一贯关注的“身体”和消费文化的主题。
(地毯)《精疲力竭》,2021
此外,新作《密集恐惧症》和《神经经济学》都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在《密集恐惧症》中,霍伦将一个吹制而成的铀质玻璃莲蓬放置在“网红”们常用的环形补光灯中央,暗示着社交媒体中的自我美化和曝光。
《神经经济学》是现成品的挪用。一栋粉色的芭比娃娃豪宅只剩下一具被使用过后的老旧的空壳,被放置在铝制蜂窝板上。风靡一时、面向年轻女性的芭比玩偶,曾引发对女性身材与容貌、消费主义等话题的争论。
《神经经济学》,2021
X美术馆银白色的空间为霍伦的作品营造出一种相契合的未来感氛围。在这里,英格夫·霍伦的“机器幽灵”们组合成一种幻觉景观,一个由仿生物体堆积而成的现场。人们走进这个场域,凝视被放大于聚光灯下的人类的欲望、技术的进程,对未来世界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新的思索。
(文/图 齐屿,部分图片来自X美术馆及网络)
“微妙之间”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