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咖谈:“双减”之后,艺术教育何去何从?

作者: 凤凰艺术时间: 2021-09-08 14:39:24

2021年9月5日,“美育与重塑学术论坛”于北京、厦门两地连线开讲。论坛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共同探讨在新时代,如何突破学科壁垒,用美育感染时代,以艺术教育重塑未来。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双减之后的美育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细则,迈出了第一步。

在“双减”重大改革部署落地后,培育综合素养再次被视为重中之重。在其中,美育不仅是贯穿传统与当代的骨干,更成为一种社会创新的力量。

从概念上讲,美育是普及性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体大众具有普遍的艺术素养为目标。而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美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依托。

但在网络上随意一搜,琳琅满目的艺术教育培训良莠不齐,而各大艺术院校的考前班,却大都存在着高举应试教育旗帜,重技巧、轻艺教的问题。于是,艺术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美术班与艺术高考,虽有“艺术”之名,走的却依旧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应试之路。无论是幼时考证书、参加比赛、获得特长生资格,还是以艺术生身份接受集训参加艺考,都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的初衷愈行愈远。

那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可以让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或技术层面,而是真正通过对美的实践,进而促进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好体验?

美育与重塑

凤凰艺术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主持“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凤凰中心

7月,“传统走近,实验走远——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研究展·版画系”展览于鹭潮·鼓浪屿美院的园区举办。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此次来到凤凰中心,进行主题讲座《媒介考古学的观念与实践》。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凤凰中心

版画在中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承,距今已有上千年。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启了我国版画创作的新时代。从新兴版画诞生那天起,便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院长,凤凰中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祝彦春教授,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从左至右:肖戈、白明、张淳、王华祥,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发言,鹭潮·鼓浪屿美院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教师郑琹语,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凤凰中心

在不断推进的政策背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因美育要被纳入升学考试才开始重视,也同样不能因“双减”而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而是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兴趣、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能力。即使不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考试的目的,这种艺术熏陶也能培养其品行和气质,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国文脉、艺术脉络,提升文化软实力。

同时,接受美育的场所也同样不应仅限于专业的课堂之上。无论是美术馆还是艺术机构,亦或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所,只要其中生长着艺术,艺术也必然可以无处不在地感动我们,让我们时刻接受着来自艺术的沁润。无论是专业美育亦或通识教育,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时,人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品,其实不一定是绘画、雕塑等实物,从根本上看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状态,当他们在日常生活外,以艺术为媒介自由表达和感受的那一刻,就成了艺术家。

于是,在外界的纷杂变化中,文化遗产和艺术媒介如何寻求当代传承与表达的可能性,并在保持着自身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变革和发展,本次论坛也在这样的探索实践中给了出新的答案。

通过大美育和大艺术,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不一样的自己。“双减”之后,美育却走向了更加辽阔的维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