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理解村庄——基于乡村田野调查与文化遗产主题艺术实践的思考
非常荣幸的参与这个活动,见到很多非常熟悉的老师和朋友,有些是十多年不见了。同时此次项目地也是久违的黔东南地区,感觉有些激动,因为新世纪初的前几年,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一些田野调查和教学活动就开展在黔东南、黔西北。新世纪初中国民间剪纸申遗中的苗族代表传承人就是在黔东南发现的,现在他们大部分已经不在了。
2003年,乔晓光在黔东南台江采访《苗族古歌》的传唱人
靳之林先生推动建立的陕北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民间艺术村,是中国民间剪纸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中建立的民间剪纸生态保护社区。摄影:乔晓光
我的导师靳之林先生上世纪90年代就到了苗族地区,他的著作《生命之树》中记载着来苗族的考察。我们的田野教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乡村考察,新世纪初之后开始长江流域的调查,刚才方老师讲得好,要关注生活,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和人的同在,没有人的参与是一个缺陷,也不是完整可持续的生活。改革开放后的乡村进入到新世纪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西方工业化进程不太一样。刚才方老师讲到从村庄的视角,从人类学、从亚洲、从跨文化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看乡村,法国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新乡村现象,很多人开始离开巴黎,离开大城市,到郊区、到乡村,他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日常工作,但他们不是农民,他们也不是购置房产的久居者,他们就是城乡流动的迁徙者,这是城市回流乡村的一个现象。
延川小程民间艺术村小学里开设了民间剪纸课,孩子们很喜欢剪花花。摄影:乔晓光
我们来看第一图,这张图提出两个问题是,一是乡土中国与中华文明持久性核心因素;二是非遗作为活态文化与活态文明的价值。近百年来,国内学界和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持久性核心因素的研究,基本确认为汉字及汉字为核心所形成的书写传统,尤其是西方汉学界认为这是唯一的核心因素。图中间这个柠黄色代表了以文字核心的书写文化传统、代表了皇权、代表了古代城市,商周开始发展了最早的城市,城与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很早的对偶存在。图中心圆的柠檬黄色,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中心黄色,外围大的土黄色大圆代表大地,上面细密的土红色小圆点代表了村庄。以前我们对大地只是土地、田地、故土、泥土的概念,大地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村庄是大地上的文明产物,大地还有更多的自然生命造物,大地上的植物、植被、生物,村庄和这些自然造物共同生存在大地。村庄也像大地上的一棵树、一座山、一条河一样,村庄也是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成长,生生死死的轮回。所以说大地之书,每个村庄就是一本独特的生命之书、生活之书,中国的大地就是一个没有围墙以星空为穹顶的活态图书馆,农民是这些无字之书的作者,但今天这个图书馆里的许多图书已经消失了。
新世纪初非遗项目启动以后,我们开始从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现实中的可持续价值角度去审视乡村里的民间艺术,我们开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活态文化传统,同样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核心因素,尤其是以活态文明的视野来观察多民族乡村文化传统的事实,这个活的事实承载着民族历史最真实的存在,打破了汉字为主的主流文化单一文明中心论的说法。我们认同以汉字和书写传统所构成的文明核心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同时我们认为以各民族劳动人民群体为主体传承的多民族文化传统,同样也是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以村庄为最小文明单元构成的村社活态文化的存在,就是一个活的文明。今天古史典籍中记载的古代王朝消失了,都变成了文字的历史标本或者故事,今天活着的文明形态,其中多民族村社活态文化的传承可视为中华文明活的主体。文明的活态性成为我们今天可进入、可看到、可感受的现实生活,其中有文化的体温度、历史的记忆、有生存的智慧与心灵的密码。村庄里的活态文化有身体、有血液、有思维、有情感,也有自己的生死轮回。所以说大地上的村庄就是一个活态文明的博物馆,一点不为过。
乡村里包含着最本土的现代性,因为乡村是一个时代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反映,乡村里的现代性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性,而是我们的活态文明自身在世界格局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发生的变革与变化。乡村作为民族活的肌体,反映着一个民族在时间中最本质的生存反应,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自发行动起来形成的农民工潮,即是一篇乡村农民谱写的伟大的生存史诗。还有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初的变化也是发生在乡村,靳之林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做陕北延安地区13县市剪纸普查时,开始他是用延安鲁艺时的创作方法开展工作,但他很快发现我们不是要改造民间,也不是要单独的学院式艺术创作,民间剪纸本身就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民间有自己的体系,也有自己的艺术表达,靳先生发现了民间文化的本体,从民间剪纸谱系中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到日常民俗生活中的生命隐喻象征,靳之林先生完成了他的本原文化三部著作《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从延安剪纸开始,他打开了剪纸文化的大门,也打开了本原文认知的大门。延安剪纸普查时期把乡村优秀剪花婆婆以办班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聚在一起的剪花婆婆不仅剪出了“古花样”,她们也开始用剪刀剪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里的东西,剪哪些脱离开民俗使用趋向生活表达的题材,民间剪纸的现代性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现在我们看第三张图,这也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图的色彩出现了丰富的色域,上面蓝色代表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外来文化与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因素,图下方土黄色是大地,大家注意,其中的土红色点稀少了,为什么?红点代表着农民工,农民离开村庄,走向城市,密集的小红点聚集在绿色带了,蓝和黄加起来是绿色,绿色代表开放的时代状态,代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改革开放发展的活力,这个活力和来自乡村的农民工有最直接的关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农民工潮,我认为这是近百年来,两篇伟大的农民史诗,农民支援革命,农民建设城市,没有农民群体的认同与支援、参与与奉献,我们就没有革命的成功,也不会有如此丰硕的改革开放成果。第三张图提出的问题最多,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时代,千百年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质朴自足的农业时代,近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着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发展的道路,21世纪我们迎来了古代农耕文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经历着许多从末经历的事情。文明转型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农民工潮、农民建设城市、文明的流动、城市化进程、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等诸多新的东西,后疫情时代同时到来,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岀来。
我们来看第四张图,这张图结构变了,我运用了九宫图形,九宫不仅包含了深遂的空间意识,也包含着时间的变化。图中以九宫格作底图,上面复合了天圆地方的图形,其中九宫格中置放入不同颜色,我们先看四个角的色彩,蓝色代表开放、外来经验,橘红色代表着革命经验,土红色代表着乡村和农民,绿色代表着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这四种因素在交融转动参与着文明的转型发展。九宫格中间的柠檬黄的色域代表着城市化的发展,它已经略高于代表大地和乡村的土黄色域。目前我们城市、城镇化人口,已经略高于乡村人口,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三到四亿农民。今天城乡二元结构在逐渐被打破,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昔日古老的城乡对偶关系被打破,现实在产生新的相克、相生因素,文明在产生新的混生性与融合性,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崇尚创造的时代。
归纳起来讲村庄是一部民族的生存史,这和文字的四库全书一样,是有历史价值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仅记录在古史典籍中,历史也活在乡村,活在农民的思维与身体记忆中。乡村的社火,一个农民开始扮演周朝、唐朝,扮演明朝的历史人物,扮演古代传说里的故事,他的身体在呈现历史。我们看藏戏,他的歌舞开始戴上面具的时候,他演的也是历史,是很早的神话历史。村庄的原型很古老,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开始,还有我们在边疆地区考察时遇上的民族,村庄里的文明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今天的村庄从文化的自发传承时代转向一个文化遗产时代,文化遗产需要保护、需要文化的自觉。我们预测在2030年之前许多传统的文化物种要消失流变,甚至没有了,永远消失了。所以说21世纪前30年是一个传统文化物种抢救记录的时代,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同时,21世纪上半叶也是我们古老农耕文明转型发展的时代,是创造新物种的时代,文明内部的整合会激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我们上本科的时候就学“乡土中国”这本书,看到费效通先生提到三个特点、依赖土地、封闭的生活、熟人社会,今天这些都在改变,乡村里年轻的熟人都到城市里去了,封闭性早已打破,他们在城市里接触的陌生的社会和互联网虚拟的社会。乡村里传统的小农生产不能养家了,人们开始离开土地,农民工在改变着劳动方式。用身体民俗学的视角来看,乡村土地上的农业劳动使用是整体的身体,农民工到了城市以后,身体的劳动发生了变化,身体开始变为分工式劳动,打工妹可能完全依赖于手工操作,建筑业的劳动工人涉及到的技术分工更复杂,比如电焊工、管工,吊车或推土车司机等,工业技术把身体肢解分化为不同的方式与技能,同时劳动价值也开始分化不一。农民的主体劳动已从土地转向城市工业化生产。一个民族文化的变化是从身体开始的,身体的变化引起了情感、价值观、信仰甚至是伦理的变化,我们已经身处这样的变化时代,也是一个转向“现代中国”的时代。
最后讲一下村庄的民族美育价值,今天国家和社会对美育普及的重视,也提出了美育实践的问题,美育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审美实践的问题,乡村里的艺术传统就是综合的,一个节日里有音乐、舞蹈、美术,也有戏曲等艺术形式,乡村还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活态性、多样性和民俗生活的丰富性等,所以说村庄就是民族美育的第一课堂。古代的美育内容在书本上,但是民族美育是生活在场,生活就是美育的课堂,我们应当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乡村生活中的民族艺术活动中来,让村庄成为中国青年一代面向未来的文化实践之地。
(本文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非遗中心主任、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在主题发言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图片来源:乔晓光)
上一篇: 蒙德里安如何从具象画派走向抽象艺术?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