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方艺术史中“宴席”的故事变迁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1-26 15:59:01

《利未家的宴会》,保罗·委罗内塞,1573年,意大利威尼斯学院美术馆藏

 《利未家的宴会》是根据圣经中税吏利未请耶稣吃饭的故事所画的,故事背景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地区,犹太人中有专门为罗马政府收税的税吏,这些人常常作威作福,鱼肉乡民,对犹太人来说,这些人是十足的恶霸。而这些税吏中,有一位叫利未的,因为喜爱耶稣讲的道理,请耶稣到家里吃饭,也顺便请些其他的税吏作陪。跟熟知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不同的是,利未家非常有钱,充满奢华宴乐的情调,跟朴素的《最后的晚餐》形成有趣的对比。

这幅画表现的是基督参加税吏利未的豪华宴会的情景,构图极为宏伟,委罗内塞把他的艺术特色发挥尽致。这幅巨作完成之后,虽然在艺术形式技巧上极近奢华,却无法获得教会认同,缘由是委罗内塞为了装饰在画中添画了小丑、酗酒者、德国人、侏儒以及其他村夫俗物,因此被宗教法庭认为画中有亵渎宗教的世俗内容,法官宣布,限他三个月内,必须修改,否则将受到惩处。

《利未家的宴会》局部

这幅画成为新美术和腐朽的宗教势力分庭抗礼的一个象征,也成为委罗内塞一生不朽的杰作。

让·弗朗索瓦·德·特鲁瓦,《牡蛎宴》,1734年,尚蒂依孔代美术博物馆藏

《牡蛎宴》创作于1734年,反映着法国皇家的财富与糜烂生活的一面。这里画的是酒宴已过半酣,牡蛎壳狼藉满地,有的人握住酒瓶不肯罢休,有的斗强好胜地在对酌,更有的已酩酊大醉。左边一个贵族在让仆人擦去衣服上溅着的油迹。桌前的酒箱上露出两只酒瓶颈,远处的仆人又端上来一大盘牡蛎。此情此景令观者一看便知是某富有贵族或王公家的日常生活一瞥,画家记在心中,并能以生动的形象再现这幕场景。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游艇上的午餐》,1881年,菲利普斯收藏馆藏

画中的场景发生在法国沙图火炉餐厅的露台上,描绘的是雷诺阿的朋友们在分享食物和酒的同时,边吃边谈话的悠闲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诺阿感受不到任何学院派的限制,自由自在地用印象派手法创作,表现着让人欢乐的色彩。

《游艇上的午餐》局部

马奈将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构图、笔触、光影、色彩等等全部规则一一打破,将绘画引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这一看似充满悠闲与闲适之感的田园牧歌式的午餐图似乎重点并不在午餐上,重点其实正是马奈在画中抛弃一切传统束缚后得到的新意,没有神话故事,没有道德说教,只有现代生活中的真实。

《游艇上的午餐》局部

此画也反映了19世纪中期到末期法国社会发生的质的变化。餐厅不再只是接待中上层人士的地方,而是欢迎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包括商人,上流社会的贵妇,画家,女演员,作家,评论家,女裁缝,以及女售货员。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共同组成了崭新的,现代的巴黎社会。

《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所谓“礼”,即社会行为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对不同时代宴席的解读,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礼仪风貌和社会背景。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们更能体会画家作宴会场景时的语言内涵以及其中的心路历程。(作者:乔绮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