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金墨无界——李华弌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
“金墨无界:李华弌近作展”现场
树,是本次展览中的主角,细看不同作品中的树,其动态、构图、力度、手法、视角之多样引人瞩目。金色可以作为背景,也可以作为树的主体;树干可以有强烈的立体感,也可以是东方经典的二维平面;除了金箔之外,李华弌还用银箔呈现出月夜下的轻寒清晖。不同的形象与方法构建出艺术家一个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与他过往闻名于世的虚幻高古山水相比,金墨融合的新系列标志着73岁的李华弌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蜕变,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形式。
季丰轩与李华弌的合作始于2015年,先后在季丰轩、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苏州博物馆、夏威夷艺术博物馆为其举办个展。2018年出版了迄今为止关于李华弌最详尽的文献著作《心宽山水远》。2021年正值季丰轩成立30周年,这家中西融合为学术宗旨的画廊在“而立之年”有着新的方向与感悟。
在“金墨无界”展览期间,我们进行了这次线上访谈,分别从北京、香港、旧金山三座城市,以本次展览为题展开对话,李华弌用“金墨”作画的思考、探索与未来,季丰轩的回顾与展望都在这次访谈中呈现——
嘉宾:李华弌 艺术家
季玉年 季丰轩创始人及总监
访谈:许柏成
《逸意宁远 (一)》 六折金箔地屏风 、水墨纸本 175.5x369.7cm 2018年
李华弌(以下简称李):中国人讲“天地玄黄”,我认为这个“玄黄”的“黄”不是黄色,而是金色,因为古人要追求永恒。西方人用石头来做建筑,是为了永恒。中国汉朝的碑刻也是用石头,像著名的武梁祠、孝堂山石祠都是用碑,这些碑刻和石祠也能够让我们有永恒的感觉。
很多人把我们上次在苏博的展览作品里用到的“金”看作是一种材料,其实对我来讲,“金”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种颜色。作为颜色,它有一种原动力,够和墨进行互动。这次展览作品我在绢上用了贴箔等方法,是为了使人加强这种感觉——金是一种颜色,是一种永恒的颜色。
艺:“天地玄黄”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墨与玄、金与黄分别对应,它们与永恒之间具体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李: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所有的历史你都是用当代的眼光去看的。如果我们看人类文明的起源,比如讲西方艺术的开端——古埃及艺术,古埃及人看到太阳升落,所以他们很喜欢用金色,他们认为这是永恒。其实中国人也是一样的,但中国人不太喜欢这种闪耀的东西,比较含蓄一点,所以解释成“天地玄黄”。
季:当我把这12张画一起挂起来的时候,我发现金色其实也是一种光。当你在贴箔的时候,也像是在不同位置打光。印象派是很强调光的,传统水墨往往在光的表现上有欠缺。但你现在通过贴箔,让水墨画超越了二维平面,拥有了一种立体感。
李:中国传统讲“石分三面、树分四枝”,除了这种图案的美之外,中国人也非常能感受到自然在视觉上的美,比如宋朝人对自然是非常了解的,如果自然没有光的话,那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遐辉 (一)》水墨金箔绢本 139 x 249 cm 2019年
东方哲学,树有内在的精神与性格
艺:相比过去您广为人知的幻境山水,这次展览的作品主要描绘了树,包括古松、古柏,它们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像狂草的笔画,您是如何把目光聚焦树这个题材上的?
李: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题材。当我开始画山水的时候,觉得美国的山水也很伟大,但似乎总缺乏一种中国的秀气。树也是这样,我们看一棵树,似乎能分辨出这棵树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审美习惯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喜欢用松树来形容一个人品格高洁,树对我来说有一种内在的性格在里面。
讲到书法,我觉得最妙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东方艺术在都是建立在笔道,也就是运笔上面。其实运笔是一个图案和现实之美的结合。中国画家在用笔的时候,会想到很多规律,甚至在看树的时候,会想到这棵树的一根树枝不应该这样伸,因为这样不符合规律。所以中国画是位于抽象和主观中间的。
《静观 (一)》水墨金箔绢本 92 x 168 cm 2020年
古今中西,自然无痕地拆解与拼贴
艺:季小姐在第一次看到李老师发过来的新系列作品图片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
季:很坦白地讲,当时我非常喜欢“金箔”系列,看到图片后我觉得很惊讶,金怎么能拆开来做?但我慢慢理解,李老师是把刚到美国读书时的功力又拿回来了,这其实是一种“拆解”。
1980年代,他刚到美国时做了很多拼贴。现在他将这种观念进行结合,真正融入了现在的构图。比如他笔下的古树,都没有完整的构图,也不是那棵原来的树,完全是自己主观的,在经过拆解之后再被眼睛捕捉到,是一种虚幻里的真实。
其实我们也可以说金屏风系列是一种拼贴,但以前的拼贴是现成的,现在的拼贴包括了颜色、光、构图以及与墨的互动,有了非常深的思想和道理。我觉得这次的突破像赵无极一样,也是中西合璧,不是很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而是一种很和谐地融和,很自然的平衡。
李:的确,80年代我刚到美国学习的时候,在学校里学拼贴(collage),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影响,当时做了很多拼贴的实验。
早期我在画金屏风的时候,我花了很大功夫,因为我们挑选金屏风特别讲究。我从2005年开始在京都附近找古董金屏风,在拍卖会上买一件金屏风,好的和坏的价格是差很多的。买回来以后,我们首先要修复完好,修复的价钱可能是购买价格的3倍或5倍了,所以整个过程很累。
后来金屏风系列已经很成熟了,我就在想怎么样让别人意识到我是在用这个颜色,并不只是在用这个材料,所以我就开始了第二个系列。这是非常冒险的,因为我要打好底稿,然后送去贴金箔,再送回来,我再创作,这个过程冒险比较大。
季:我记得,有一张刚开始他是贴在树干上的,可是后来又没有了,而是把它做底了。现在他可以在金箔上做那么多的肌理,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是用什么工具,能把金的层次颜色做的非常极致……这是他的秘密,总之是越做越好。
李:我在学校的时候,加州的艺术家很喜欢用做肌理,所以我也试试看,但我要别人一看我的画就知道是中国人画的,最起码要符合我个人的观看习惯,所以就要好好研究。
《幽谷松涧(一)》 水墨金箔绢本 55.5×91cm 2020年
艺:这次作品的古绢也是专门定制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李:古绢是大概20年前在上海定制的。1950年代的时候,上海博物馆有一个复制小组,当时为了不让真绢受到损害,就用复制办法生产仿古绢,好让当时的一些画家临摹用。古绢的纹路、经纬织法都是不同的,当时是由谢稚柳先生选定了几种样式,进行复制,所以这个仿古绢很靠得住。这个复制小组大概到2000年初就解散了。在解散前,我想办法定制了一批,足够画一段时间。
艺:这种仿古绢的什么特性让您觉得好?
李:它很粗,其实宋画是简单的。我的老师陆俨少曾经对我讲:你临摹宋画,你再对比原画就知道了,它只有3笔,而你却画了5笔,它其实很简单的。为什么?因为它的绢底是很粗、很松的,不是很紧的。
艺:很多艺术家每天都在讲传统,反而在作品中转化的并不好。您对传统是怎样的态度?
李:我想到季小姐和我讲起,因为她在推广赵无极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她说:为什么你们去了国外,反而更觉得自己很中国?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好。当你在外国人中间,你会很珍惜你的中国文化身份。
我觉得最好就原因还是自己喜欢并做出选择,像我在美国念了很多年书,还是选择了这条路,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真的喜欢。在这个环境里,我会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什么不把好的东西介绍给人家呢?
《吟月》 水墨银箔绢本 88 x 163 cm 2021年
三十而立与“老夫聊发少年狂”
艺:古人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您怎么描述现在的这种创作状态呢?
李:现在创作状态很自由,因为年轻的时候总还要考虑家庭、子女等,现在都不用费心了。我觉得现在虽然记忆力比以前差,但是理解力比以会强。有人讲这句话:你的皱纹,只不过是你以前微笑过的地方而已(Your wrinkle is just where your smile was),所以脸上皱纹多一点没关系,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和创作。
艺:结合您这次的作品,冲击力比以前强很多,苏东坡说“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这样吗?
李:(笑)我还做不到西北望,射天狼,以后看看努力。
艺:2018年,季丰轩为李华弌出版了一本非常精致严谨的学术画册《心宽山水远》,其中有怎样的故事?
李:为了这本书他们去了5次意大利,我大概去了3、4次。合作的过程太愉快了,因为季丰轩非常认真,意大利的Rizzoli出版社就和我们讲了一句话: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时间(I feel like a nice job just need time),所以我们都给他们时间,甚至在印刷时,冯先生特地还特地从香港飞去米兰坐镇5天监督印刷,确保颜色品质达标。
季:Rizzoli是1929年成立于意大利的老牌出版机构,为在世的中国水墨画家出版画册,李华弌老师是第一人。他们习惯了油画强烈对比,所以在打稿的时候总是弄得很重,我们改了很多次,现在他们也终于懂了中国画的和谐。
其实这本书的用心还不仅在印刷,还有作品的梳理。我们整理了李华弌老师所有的作品,包括最早创作于1993年的山水作品,所以我们就做了李华弌的在线文献库(https://lihuayiarts.com/),在今天的水墨画家里这是唯一的。现在很多学校,包括香港大学研究中国水墨的时候,如果需要查询李老师的资料,就会在这个文献库里检索,都标得非常清楚。
李华弌
李华弌,1948 年出生于上海,他是最知名的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之一。6 岁时,他便师从王季眉学习水墨;16 岁时,跟随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张充仁学习西方美术。1982 年,李华弌与妻子移居美国旧金山,并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拿下艺术硕士学位。他在 90 年代初,受北宋大师李成、范宽以及郭熙的启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风格;这一风格以高山峻岭为基调,代表了对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推崇。
李华弌曾于各大艺术馆举行展览,包括纽约古根汉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美术馆、瑞典北欧水彩艺术博物馆。作品广为重要美术馆收藏,包括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美国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美术馆、中国苏州博物馆、香港 M+、香港艺术馆。
季玉年 Catherine Kwai
季玉年女士是季丰轩画廊的创办人及总监,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及建立中西文化交流桥樑的愿景,她在1991年创办季丰轩画廊。在过往三十年,季丰轩主办了超过一百五十场展览,策划承办了十三个与美术馆合作的大型展览。季丰轩亦与国际出版社Flammarion及Rizzoli合作出版艺术家的专论书。
为促进中国现代艺术在香港的教育、研究及交流,季女士于2020年成立季丰艺术文教,透过有系统的资料收集,为卓越的中国现代艺术编装档案馆及网站供公众查阅。季丰艺术文教亦以奖学金或其他资助形式支持香港在艺术、文化、保育及人文方面的高等教育。
因对中西艺术交流作出重要的贡献,季女士分别于2011年获法国政府颁授“国家荣誉骑士勳章”,以及2021年获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之星骑士勳章”。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