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人”、胡介鸣、张晓舟众名家共聚顺德,开启美食与音乐的文化盛宴

作者: 时间: 2021-12-16 17:11:58

2021年12月11日,“一思一食”系列活动第二期“以食为媒”在广东顺德国际美食文化交流中心如期举办。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启耀、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肖剑、乡建专家左靖、音乐人涂飞与艺术家刘庆元、乐评人张晓舟与五条人乐队主创茂涛等学者、艺术家和音乐人亲临现场,分享了对顺德饮食文化、地方、音乐与实践的思考。

现场观众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邓启耀:“味在顺德”吗?——流动与舌尖上的文化体认

本次活动的开场嘉宾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启耀。邓启耀多年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同时是视觉人类学的奠基人。他本次演讲的主题是《“味在顺德”吗?——流动与舌尖上的文化体认》。

傣族用软木树截断挖空做的饭甑,米饭放里面不会馊。云南江城,2009,摄影:邓启耀
 在街天摆摊出售竹筒饭的傣族大嫂。云南潞西,2016,摄影:邓启耀

佤族过新米节聚餐,准备调料。云南西盟,1998,摄影:邓启耀
德昂族新娘在婆家展示腌制酸菜的本领。云南潞西,1993,摄影:邓启耀

傈僳族喝同心酒。云南怒江,2010,摄影:邓启耀

云南的食物紧密嵌入多民族的节庆习俗之中,如哈尼族的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长街宴,哈尼族奕车人男女交友的“阿巴多”酒宴,苗族的“尝新节”等等。食物在这些活动中具有象征意味,比如“阿巴多”酒宴上采集的野生魔芋、活螃蟹、公鸡腰并非食物而是作为谐音,成为青年男女对歌的引子。

邓启耀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邓启耀作为研究者总结在云南最有趣的的方式就是游走,吃没吃过的东西,见没见过的人和事。要保持野性,保持陌生感和新鲜感,特立独行,敢于“撒野”,不唯前人和常规是瞻。

胡介鸣:顺流而下 移动、出发或回转

胡介鸣演讲的题目是《顺流而下 移动、出发或回转》,胡介鸣是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先驱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能为观众建立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时空场域感受和叙事关系。

胡介鸣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野餐这一形式代表了现代人饮食的自由感,艺术家特别强调了自己后现代的影像表达方式。他在收集到的原始影像素材的基础上利用数码技术将一种艳俗主义的影像手法,以强烈明艳的色彩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顺流而下 移动、出发或回转》看似轻松的画面的背后是严谨的创作过程,胡介鸣形容为类似“食物烹饪”的过程,艺术家在右滩河滩边拍摄了大量模特为素材,图片面貌尽量保持顺德地区的原始风貌,而经过后期数码处理中,作品夸张的部分又构成作品最关键的部分。

胡介鸣X大乾,视频来源:大乾

胡介鸣强调后现代主义突破了现代主义经典艺术范畴,扩展到了生活层面,特别是在地性融入到作品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驻地创作中,他意识到当年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创作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在地创作,在场环境信息的加持对创作有很大力量。近年来他无论在北京、顺德、新加坡等地创作都会驻留在当地一段时间,采纳当地的模特和环境。去年他在北京隔离14天期间创作了《格物系列》,作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泛关注,入选了2020年度当代艺术年鉴。

目前胡介鸣正在进行作品最后的调试阶段,他尝试了一种UV的最新数码输出方式,对于作品的细节层次还要做出微调,届时作品将作为OCT双年展的压轴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肖剑:以食为媒——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

肖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青云文社研究所学术主持,她分享的主题是《以食为媒: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她认为美食是基础性的媒介元素,以美食为媒介,可以解决数字化时代身体的焦虑,通过不断去探索和寻访,挖掘美食和社区、美食和哲学的联系。

顺德地区媒介与场景  图片来源:肖剑

肖剑认为只有以多重的观察角度,美食才能脱离原有的概念,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描摹和注解。她认为城市行走的方式非常重要,它可以突破数字化时代带给人类的困境。她引用了德·塞尔托的名言“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城市行走中综合身体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进行互动,从而构建个人空间。

肖剑在考察顺德的樱花梅酱的制作方法时,发现当地有工业制酱方法和手工方法。工业方法往往由男性在公共空间实施,而手工方法则是由女性在阳台或后厨等私密空间实施,这样也往往能产生一种独门独户的味道。在顺德糖厂的调研中,肖剑总结出“空”和“满”的感觉,这里既充满了废弃感,里面又有非常多的历史和个人生活遗迹。 

Hugo Zemp,《木头与葫芦》图片来源:大乾

12月11日下午到晚上的活动是《地方、音乐与实践》的环节。主办方首先播放了瑞士籍法国民族音乐学家Hugo Zemp拍摄的《朋友,欢迎!》《木头与葫芦》两部音乐人类学纪录片-西非木琴巴拉风大师系列。

接下来是五位嘉宾的演讲。

左靖:地方与食物

左靖分享的题目是《地方与食物》,左靖是中国艺术乡建专家,多年来他在安徽碧山、贵州茅贡、云南景迈山、河南大南坡等地开启了多个乡建项目和展览,在这些展览中食物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乌衣红粬演变过程  摄影:张鑫  替换

乌衣红粬是徐岙底地区的特有的传统工艺。左靖在《红地起乌衣》展览中展示了传统红粬的手工制作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围绕红粬制作的影像、工坊和展馆。

d47食堂,日本

2018年,左靖发起了“零饥饿”艺术展,展览中有很多以食物为主题的精彩作品。摄影作品《物尽其用+农场动物》是美国艺术家Aliza Eliazarov将美国人生活中浪费的食物重新布置成荷兰静物画的方式,他以此提醒世人珍惜食物,关注环境。荷兰的玛瑞吉·沃格赞的《鸡蛋交易所》可以让观众体验从鸡蛋开始体验育鸡的过程,从而真正体悟鸡肉的价值。d47食堂是将日本47个都道府县精选的当地独特的食材做成特色料理在东京涩谷地区销售,食客可以尝遍日本各地饮食的精华。

左靖最近的大南坡村乡建项目,他不仅帮助当地建立起Localand本地食馆、老村小馆等乡村餐馆,也让远道而来的嘉宾到乡民家中体验到当地原味的南坡家宴。

在其他展览和食物创作的分享中,他首先介绍了台湾音乐诗人钟永丰关于《野莲出庄》的写作。钟永丰的食物写作也是受到近年来台湾的食物教育、食物运动的影响。

左靖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2011年阿姆斯特丹“城市农业”展  图片来源:左靖

左靖接着介绍了日本、英国、美国、挪威等国家的一些有趣食物展览。最有趣的是美国匹兹堡市的有个餐厅叫“冲突厨房”,这里售卖当时与美国有敌对关系的国家的食物,每六个月换一次。

左靖的食物演讲透露出鲜明的食物与土地良性发展的生态思想。就如他引用的《联合国环境方案》的名言“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涂飞、刘庆元:从庞麦郎到马木尔——旧天堂书店的音乐生产与实践

音乐人涂飞与艺术家刘庆元演讲的题目是《从庞麦郎到马木尔——旧天堂书店的音乐生产与实践》。两位艺术家以刘庆元的木刻海报为线索,将木刻与音乐两个看似很远的事物紧密地串联起来。

涂飞与刘庆元在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涂飞与刘庆元在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刘庆元认为木刻是一种非常古典的方式,它与阅读联系在一起,和行走、饮食一样的节奏。刘庆元将自己快速的工作方式比喻为商贩在墙上飞速写下手机号码一般。“快”对他的判断、说话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影响,现在他感觉自己不再年轻了,就更需要快速地去木刻。

约瑟翰·庞麦郎/马木尔-我的滑板鞋  图片来源:刘庆元

茂涛和张晓舟在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茂涛自述自己是“走鬼”出身,当时更关注港台流行音乐、西方摇滚乐、迷幻摇滚乐,但从小他也耳濡目染了家乡海丰大量的地方戏曲和歌谣。后来他听的音乐越多样,就越想创作出更有辨识度的音乐。

香港地水南音大师杜焕、河南坠子大师郭永章以单一回旋旋律、传统讲故事的方式对茂涛和仁科(五条人另一位主创人)以很大的启发,他们将自己脑海中的地方与国际的大量音乐元素糅杂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了五条人独特的音乐风格。

比如《雨来淋秀才》节奏感超强,内容风趣诙谐,表现了民间孩童对于迂腐读书人的嘲弄。茂涛自述这首歌之所以现场演奏效果迷幻癫狂,也是受到海丰童谣的影响,类似台湾歌仔戏那样节奏的韵律感。《他把反话正面讲》来自客家山歌,却用鼓手长江的方言邯郸话来演唱,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茂涛和张晓舟在演讲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张晓舟在演讲中选择的并非五条人当红歌曲,而是几首地方色彩浓郁、更具有社会性的音乐,如《阮厝阿嫂爱唱歌》《雨来淋秀才》《清明过纸》《请到老祖公》...

张晓舟认为五条人的音乐表现的不是怀旧和复古,而是关照的现实生活,提醒我们现实中看不到的真相。《请到老祖公》最初源于仁科老家的一位朋友祭祖的故事,这位求祖公庇佑的年轻人虔诚的样子和家乡满山烧纸、烟火缭绕的场景让茂涛和仁科感觉特别生动而迷幻,他们由此创作了这首歌曲。茂涛特别喜欢最后一句“现在的人都是跟社会的啦!”这是他的家乡话,表达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都会跟随社会潮流,就像祭祖也要烧“美金”“港纸”“信用卡”“IPAD”这样的现代消费物。

茂涛演出现场  摄影:刘鹏飞

.

茂涛现场演奏

茂涛也透露了五条人乐队最近的编曲、录音方面采用了更为享受的即兴方式,主创者相互碰撞、相互对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乐队也在和不同音乐人合作,期待碰撞出更有意思的音乐。

最后,茂涛为现场观众演奏了著名的《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老丹演出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音乐人夏力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俄木曲叶演出现场  摄影:彭文彪  图片来源:大乾

晚上,艺术家老丹、马木尔和俄木曲叶分别进行了笛子、切勒铁儿和口弦的演奏,他们的演出精彩纷呈,远道而来的观众座无虚席,演出一直持续到深夜。演奏者对地方音乐、民族音乐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将地域文化的探索放置在国际地方音乐的语境中,将顺德地方文化延展到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

据主办方介绍,接下来,“一思一食”系列活动将邀请到更多艺术家和学者来到顺德,共同探访顺德之味,寻访美食的制作、对谈美食背后的意义,将以轻松有趣的畅聊方式将艺术、文学的视角与思考注入顺德本地美食的诠释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