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酷暑难耐,看古人如何消夏?

时间: 2022-08-03 15:07:56

编者按: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不仅导致冰川和冻土带消融、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挑战。据近日发表于《地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环境温度的上升对全球居民的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elton Minor研究发现:如果夜间室外最低温度超过25摄氏度,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可能性会增加 3.5%。预计到2099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年可能会失去50小时至58小时的睡眠时间。

在没有风扇、空调等现代降温设备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消夏的呢?让我们读一下这篇文章——

《巩义窑的绞胎枕》 唐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褐釉彩绘虎形枕》 金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新换的瓷枕有些硬,却摸上去冰冰凉凉,爽身怡神,给了“我”一夜好眠。唐宋时瓷枕盛行,在众多如白釉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釉色中,“我”独爱巩义窑黄釉的绞胎枕,小巧的长方形造型简洁大方,枕面前低后高便于安睡。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精致又华美。“我”还偏爱一只绘了荷花的磁州窑三色枕,绿色带来了夏日的清凉。同为褐色系的虎形枕惟妙惟肖,虎背作枕面,顽皮又可爱。  

《纳凉观瀑图》页 宋 绢本设色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凉的不仅有凉榻与凉席,还有“我”的清凉宫。宫殿内以澄水帛蘸水悬挂,《岁时广记》记载“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宋人刘子翚在《夏日吟》写道:“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除了手持的扇子,“我”这宫里还有似是电风扇的扇车。宫殿外有飞瀑悬空,座后水激扇车,成帘飞洒落于自雨亭上,檐上飞流四注,下注大池,池子里种上荷叶,周围种上修长翠绿的竹子。

 《曾侯乙墓冰鉴》 战国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宫里来人了,是“颁冰”和“赐冰”制度下“凌人”来送份例的冰。冰政机构里的人员在《周礼·天官》中称为“凌人”,负责采冰、藏冰、分配冰块的使用。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

除了冰室与冰窖,充当“冰箱”之用的当属铜鉴缶,又称“冰鉴”。冰鉴由内层的方尊缶和外层的方鉴组成,作为酒器,“我”的冰鉴在鉴和缶之间可以盛放冰块,来保持美酒的醇香。“我”曾见过形制最大、铸造最精美的冰鉴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所用,这一冰酒的用具在器壁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被誉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冰箱”。

《货郎图》(局部)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午后,着新衣去赴友人的泛湖之约。乘船入湖,是江南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友人已备好了冰点与冷饮,汉代已有的蜜酒甘甜可口,宋人的冰激凌奶香四溢,清朝的冰点种类繁多。正如南宋杨万里《荔枝歌》中有云:“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我”拿了喜爱的唐“酥山”,细品冰酪般的香甜奶香味。

紫竹院公园紫御湾古码头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颐和园泛舟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