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上:梵高笔下的生命

时间: 2025-01-08 15:46:50


文森特·梵高,《麦田与柏树》,1889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

如今,梵高的作品已是各大美术馆的必备品,每年数不清的展览中,他的作品从未缺席。梵高的名字似乎已成为文化消费的标签,各类沉浸式数字展览争相借梵高之名吸引观众,却逐渐沦为了庸俗与空洞的代名词。梵高虽早已过世,仍未能从眼球经济狂潮的席卷中幸免。那么,英国国家美术馆带来的“梵高:诗人与恋人”究竟是否为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兴许是一次与梵高产生新鲜对话的契机。

诗人与恋人

文森特·梵高,《夹竹桃》,1888年,布面油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恋人这一维度,梵高描绘爱情的画作是最能展示他丰富想象力的作品。现实中的梵高是一个在感情路上屡屡受挫的失败追求者,但他的作品则源于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从文学诗歌中提取的灵感。他笔下的情侣形象,漫步于月光下或绿荫中,展现出他未曾触及却渴望拥有的理想化爱情。不过,爱情的另一面也在《夹竹桃》中得到了独特展现。梵高将夹竹桃视为“讲述爱情的花”,并在画中特意将埃米尔·左拉(Emile Zola)的《生之欢愉》(La Joie de vivre)放置在桌角。这一安排暗含深意:尽管书名似乎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左拉的小说实际更多讲述爱情的苦恼。梵高用盛开的花朵与讽刺意味的文学文本构建出一种微妙的张力。这种对比仿佛在暗示爱情的复杂性——既是生命力的象征,又是苦涩与幻灭的源头。通过这一布置,梵高以画面语言掲示了爱情的两面性,表现出他对情感本质的洞见。梵高作品中的诗人与恋人,实则是其内心世界的两面化身。

形相之外

从英国国家美术馆门前那从未间断的长队中,可以判断展览无疑是卖座的。以“诗人”和“恋人”为主题来彰显梵高的浪漫主义情怀,确实点燃了公众的热情。然而,还有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梦幻、朴素甚至阴郁的、画面和色彩也并不讨喜的、更难成为畅销纪念品周边的作品或许才能解释:梵高为何能够成为梵高。无关流行审美,无关市场热度。如果浪漫诗意体现了梵高柔软的一面,那么强烈用力才是他真正的性格底色。

文森特·梵高,《一双靴子》,1887年,布面油画,©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在这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作品中,宇宙似乎通过其中平凡至极的物体——花朵、皮靴、椅子——无声地回应着梵高的凝视,而梵高,也透过它们,看见了自己。那燃烧殆尽火焰般的向日葵是否正是梵高一生的缩影?那双瘫软的皮靴,是否映射出梵高虔诚跋涉、从人间通往天堂的朝圣之旅?而那朴素的椅子四角,是否象征着梵高努力扎根于现实的生命?这些画面超越了物象的表层,不讨好,不妥协,却凝聚了梵高对生命、孤独与存在的理解。正因如此,成就了他在艺术史上至今无可替代的地位。借由这些作品,我们得以看见梵高如向日葵一般炙热燃烧的短暂一生、如软烂皮靴般疲惫破碎的经历、如葡萄园般丰沛浓烈的情绪、如树根枝丫般棱角分明的性格、以及如星空般旋转不息的理想...看见一个用尽全力活过的、真实的生命。

文森特·梵高,《梵高的椅子》,1888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

梵高的创作堪比“开悟”的过程,唯有对万物充满深切的敬畏,才能感知生命神圣的本质,并在万物之中捕捉到生命的内在合一。这种开悟并非浅显的感官体验,而是一次跨越层级的精神跃迁——超越外在形相的局限,直抵事物本质的深处。可是,这种领悟对大多数人而言却难以企及,观看常常只能止步于生命的表象,无法透过外在的形状窥见内在的真谛,更遑论将这一真谛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正因如此,梵高笔下的主体虽呈现出变形、扭曲的轮廓,却比任何具象描摹更为真实。这种真实源于他对本质的洞察,而非对表象的刻画。遗憾的是,正是这种超越形似的表达,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冷落。梵高超前的艺术语言,在一个仍然固守“越像越好、越精细越高雅”评判框架的时代,被无情地视为一个荷兰乡巴佬的怪诞之作。

文森特·梵高,《橄榄树林,圣雷米》,1889年,布面油画,©哥德堡艺术博物馆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美国国家美术馆

梵高对我们的重要性,也许不仅仅在于他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用鲜活的一生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正常?为何被医学诊断为“失常”的梵高,却比我们这些自诩“正常”的人观看得更为透彻、更为真实?什么才叫圆满?外界的认可在个体生命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梵高的生命挑战了我们对这些概念的惯常理解,他用短暂且超乎寻常逻辑的一生提醒我们,那些世俗眼光下的成功与美满,或许并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尺。

“把他(梵高)的油画看作‘疯狂之作’的观点,是妨碍理解这些作品的所有因素中最为愚蠢的因素。影响梵高工作的是他的疯狂。油画作品本身心智健全到难以言喻的地步…….”

——批评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文森特·梵高,《罗讷河上的星空》,1888年,布面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

梵高在社会的边缘地带孤注一掷地燃烧,他没有被所处时代认可,却在之后无数个时代里持续焕发着力量。他的画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星空和向日葵,更为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观看生命的方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