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专访:致力在海南那雅村打造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造力社区”

时间: 2025-01-02 16:37:50

那雅村风景©朱锐

那雅村一隅©刘鹏飞


那雅村风貌©陈颢

风土之栖——栖居在风土之上的生活展览©忧忧


“如何构建创造力社区”工作坊©那雅·风土志

与传统乡村建筑项目不同,“那雅·风土志”不仅关注建筑设计,更重视乡村社区的健康运营,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兼顾生态与人文的“创造力社区”。目前已邀请了篆山营造、大鱼营造、轻蔬生态厨房、介之工作室、蕨醒工作室、方栈文化等拥有国际化背景的创作者入驻。这些工作室在建筑设计、软装设计、社区运营、创意菜品开发、绿植美化及在地艺术策展等领域各具特色,共同为社区注入多元活力。

此外,主办方还积极邀请海南本地新兴生活方式创意品牌入驻,力求打造一个共荣共生的国际化创造力社区,使那雅村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通德公祠©陈铭

艺术中国:通德公祠项目入选了2022 ArchDaily China 十佳建筑,这个项目有怎样的特点?

叶曼: 这个项目在龙吉古村,位于琼北火山岩古村带澄江迈岭的龙头上,村东南角的台地上的“通德堂”和“将兴公祠”为明清建筑,是用火山岩垒砌的,展现了琼北精湛的石雕、木雕、灰作等建筑工艺。最初我们想修旧如旧,但效果都差强如意。在有限的工期和预算内,难以买到合适的木材,做出一样的石雕,从而“修旧如初”。后来我们想到以“为老祠堂加冕”的理念,为“通德堂”“将兴公祠”两个祠堂遗址建造一个浅基础的遗址遮护的构筑物,将祠堂废墟变成了遗址展厅,保留了祠堂原始风貌和大榕树,新增的玻璃顶像大伞一样为遗址遮避雨水,78 根海南名木“坡垒”形成柱阵,由钢索拉结为一个柔性而稳定的张拉结构体系,可在海岛台风之中守护老祠堂的周全。整个建筑外观顶部是体现当地精细的玻璃顶,下面是沧桑古老的火山岩老建筑遗址。这仿佛是海南当代文化的写照——从古朴到现代化的穿越与碰撞。我们认为这个项目是对海南本岛“文脉延续与创新”的一次反思与实验。


那雅拜公©朱锐


那雅村风貌©陈颢

艺术中国:你们最初来到那雅村这里是怎样的状态?那雅村的村民对于你们项目实施是怎样的态度?

叶曼: 原来那雅村就是一片破败的空心古村落,里面有很多不和谐的搭建。村前鱼塘也长满了草,又用花岗岩栏杆围起来,几乎看不到水面,我们把它清理出来,打开了整村的第一立面,恢复了“林巷井塘田”的理水格局。又按照“前榕后布中枇杷”的景观格局恢复了村里的绿植系统。从而把整村的风水“修旧如初”。

我们刚来的时候,村里人对我们的眼神比较警惕,我们施工阶段也几乎天天报警,村民抵触情绪比较大,因为这边农村里的地块划分很精细,你把别人的一堵墙不小心砌到了另一户的地界里,他就会过来把墙拆掉,他们分得很清楚。我们刚来哪知道地上有隐形的红线,所以后来我们对这些隐形红线都校对了好久。这边有些植物是有功用的,我们以为是草就拔掉了,我们就会面临赔偿。村子里面有很多隐性不明的东西,也是让我们在摩擦中深度地体验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

后来什么时候变好了呢?就是建好了6栋火山岩新民居。大家一看品质这么好,用材这么扎实,这6家人就变得很高兴。我们只是这些房子的运营者,产权还属于他们,相当于我们帮他们把闲置资产打理成了优质资产。且运营会给他们保底租金外加分红。村里老人觉得可以留给孙子一套这么好的宅子。他们感到很自豪,纷纷在自家宅子前面集体合影!


轻蔬生态厨房主理人阿军©那雅·风土志

那雅村公共空间©那雅·风土志

艺术中国:在人与人关系方面,未来社区的构建有哪些考量?

叶曼: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农村是熟人社会,而城市是匿名社会。未来社区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有乡村的温情,又有城市的文明。我觉得城市里的温度比较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所以会有大鱼营造这样的组织。这种组织在内敛的东方亚洲很重要,它能够帮助大家破冰。欧洲发达地区这个问题会有所缓解,比如在伦敦、巴黎,你不需要特别去营造社区氛围,他们就很自然地有礼拜堂、社区图书馆、美术馆等公众文化生活。中国现在提倡“人民城市”,提倡社区建设。我觉得从社区食堂、社区图书馆这样的基础型公共空间开始是有益的。

冬至团圆节大家一起包甜薯囵©那雅·风土志

那雅村风貌©朱锐

艺术中国:您认为传统村落转变为未来社区的核心是什么?

叶曼: 拿福建省住建厅老厅长王胜熙老师的话说,传统村落的核心是“育人,树人,留人”。首先是身体健康,比如优质的食材和自然的环境;其次是心理健康,有纯真的大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后是灵魂的健康,通过这片土地获得灵感,让每个人潜藏的创造力,如泉水般涌出,实现“人本回归,人村互养”。

(受访人:叶曼 采访人:刘鹏飞 资料提供:余平)

叶曼

在同济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专业本科的学习中,研究可降解材料测试标准,初步接触了可持续发展观念。20岁时独自遍访《梁思成全集》所列古建筑,深感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诗意,深为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所折服。研究生转专业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后获得德国政府奖学金,保送至德国包豪斯大学,攻读建筑与城市研究双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戴复东院士工作室“同济大学高新技术研究所”工作。任“同济绿色建筑学会”秘书长近十年,多次赴英美、北欧等地与国际机构合作,考察学习绿色建筑相关标准。2015年,初步尝试独立建筑创作。首个作品“前童木构”参加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9年,创立“篆山营造”,专注探索可持续建构的极致表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