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在上海开幕
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嘉定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表现研究中心主办,泰美术馆和奥赛画廊承办的“中国表现 2024”艺术大展日前在上海泰美术馆开幕。
本次艺术大展是在“锚定2035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宏大背景下,本着守正创新与文明互鉴的主旨,通过精选三十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较为体系性地、典型性地呈现了“中国表现”艺术当下的主要创作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彰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我国艺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水准和新阵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上海市嘉定区政协主席杨莉、上海市嘉定区委统战部部长唐晓林、云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李继显、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代表许德峰、上海市政协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李奕等领导与组委会成员张晓凌、邓晓贤、蔡彭城、孟建、张方白、丁曦林、乐坚、张跃、景小峰、王嘉沐等以及来自全国的上百位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展厅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代表许德峰先生
许德峰先生在讲话中说,“中国表现”艺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众多留学或游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遵循“择中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改革开放后,他们继承先辈艺术家们在表现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创建出一个不同于西方艺术话语的体系,渐成具备学术性、系统性的艺术流派。中国艺术中的“中国表现”,不但完全能跻身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甚至能够实现当代艺术的引领。“中国表现”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精神寄托,承担着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坚信,文化交流活动是推动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它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连接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个民族,促进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包容的世界。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代表组委会进行了学术演讲。他首先集中论述了由“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所引发的三方面思考: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艺术表达与文化创新;文明互鉴与中国特色。他以深沉关切的家国情怀与高屋建瓴的国际视角,阐发了如何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交流互鉴之中,以“中国表现”建构起与他者交相辉映的中国艺术流派,并对这一体现着中国精神的艺术流派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期许。
孟建首先指出,“中国表现”作为“精神的还乡”,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种自由、生动、气韵的艺术”,承载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也强调了“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双重价值。孟建从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体系论及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构建。他概括了以孔、庄代表的两种艺术精神:儒家孔子“为人生而艺术”铸造“仁乐”(道德与艺术)的典型;道家庄子“为艺术而艺术”则成就了“纯艺”(心智与艺术)的典型。前者“用艺术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后者“表达内心感受与对宇宙的领悟”。“中国表现”正是将上述艺术精神精妙地融入作品创作之中,以挥洒自如的姿态将深刻哲理与诗意表达完美结合。李泽厚美学思想中“表现”与“再现”都具有核心意义,“中国表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而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汲取养分后的现代新生。
在艺术表达和文化创新方面,“中国表现”以强烈的社会与人文关怀,深植于对民族历史的回顾与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孟建提出,“中国表现”的艺术家作为传承者与创新者,以精彩的艺术语言“诉说”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与细微精致,传递民族深沉博大而又悠远细腻的情感。“中国表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光辉与艺术感染力,可与世界共情。孟建认为,多元视野和开放心态使得“中国表现”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中国表现”的创新不仅在于对艺术形式的跨界,还在于对东西方美学理念的互补与融合,铸就出兼具东西特点的新艺术风格。含蓄与奔放、内敛与豪迈、沉静与炽热——这看似矛盾悖反的特质却完美并存,展现出“中国表现”宽阔的“艺术光谱”与震古烁今的新生能量。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展厅
孟建还指出,世界文明互鉴中的中国特色并非孤立的存在,平等、开放、包容,方可构成跨时空对话。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生生不息的交流与互融中,寻找共鸣与契合,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表现”不能固步自封,而需更加积极寻求国际对话与交流合作,将中国元素融入国际语境。他引用鲁迅《二心集》中“我从天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话语来阐明只有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把握“中国表现”,“中国表现”才能从“民族的意识”上升到“人类的意识”,也才能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世界”的终极理想。
孟建在演讲中也表达了对“中国表现”进一步发展的期许。他认为,“中国表现”如何从一般展览层面上升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流派”高度?“中国表现”如何从单一绘画走向拥有同类精神的各种艺术的广度?这都需要进行理念、机制、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改革设计。孟建教授最后借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基本方式”的名言,呼唤“中国表现”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狂飙突进,大行天下。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作品
从“生命流”到“中国表现”的确立,是个体生命价值与内在世界不断建构的历程。“大写的人”肯定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大乘佛教的虚无观念与道家的自然观等,交汇生成了“中国表现”艺术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背景,而个体的生命意识与本真状态则构成了“中国表现”的终极根源。在这里,我们将找到艺术的最后定义——艺术即个体内在精神的轮廓,是生命自由的象征。作为策展人的张晓凌在发言的最后说,每件作品的独立姿态并不妨碍它们的共识:个体生命的创造力,不仅是民族文艺复兴的唯一希望,也是为人类奉献新价值观的唯一可能。
“中国表现2024”组委会负责人蔡彭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连续三届的中国表现艺术大展,先后有200多位著名的老中青艺术家参加了。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表现”虽然也兼具了西方表现艺术的某些特点,但究其实质还是鲜明地表现出了与西方表现艺术不同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取向;从纵向发展来看,“中国表现”虽然也有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许多特征,但就其本质来看,仍然不同于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中国表现”体现出的精神返乡、中西融合、意境深远、峻峭雄浑等鲜明特点,充分彰显着“中国表现”艺术家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国美学的张扬。蔡彭城先生最后表示,“中国表现”艺术大展组委会将继续沿着这条艺术大道奋发作为,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表现艺术”勠力前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我们艺术界应有的力量。
“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的参展艺术家有:蔡广斌、陈建辉、丁设、葛震、顾黎明、洪凌、韩中人、黄建成、黄渊青、李华、乐坚、李磊、梅法钗、马俊营、施少平、单增、谭平、田野、王劼音、王小松、吴训木、许江、闫平、杨文科、于幸泽、周长江、周春芽、曾成钢、张方白、卓福民。
据悉,本次展览已于2024年12月27日在上海泰美术馆开幕,展期将至2025年3月2日。(郑闻)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