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大模型元年下的AI创作革命——是冲击还是重塑?

时间: 2025-03-19 15:46:01

图片由AI生成

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其卓越的文本处理能力,迅速在写作领域掀起波澜。无论是为文章构思主标、副标,延伸内容架构,还是模仿特定的文艺风格,DeepSeek的表现都令人惊艳。许多作家和策展人在使用过后都感叹DeepSeek出众的改稿和润色能力。当然也有人觉得,它给出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用户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两会期间被记者询问是否有用DeepSeek时也提到了温度一词。冯远征在DeepSeek推出后第一时间便试用了。他给DeepSeek下达的第一个任务是生成一个话剧剧本的提纲。DeepSeek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紧接着,他让DeepSeek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个完整的剧本。速度也很快,但这套剧本与冯远征脑海中的构想还是有所差距。

冯远征在回答记者时说:“它的语言很严谨,提炼也很好,但是缺少真正人的温度。科技是无限的,但是科技的有限在于,如何让人真正去利用它,而不是它来左右人。”

换一个策展人的角度,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于蒙群认为,DeepSeek等AI大模型在策展工作中可以扮演“隐形助手”的角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文献整理、主题讨论等辅助性任务上,能够有效提升策展前期工作的效率。然而,AI无法替代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面对面的深度交流,而这种交流正是策展过程中灵感迸发与主旨凝练的核心环节。

AI张超,《公元》,2022年;中国青年雕塑家张超将AI作为创作工具,并赋予辅助他创作的AI一个全新身份——AI张超

与此同时,传统官方展览也开始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元素的作品。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作品类别涵盖中就包含了CG绘画和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内容。

同样是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4届全面美展,人工智能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成为本届官方展览的一大特征。例如,陈抱阳的《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控制机械臂和光学装置来模拟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谭彬等人的《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鉴》运用AI技术,将不同文明的影像进行蒙太奇式的重新组合和演绎;袁艺湲等人的《大脑花园·超元》结合AI和虚拟技术,探索人类生存危机、文化异化等主题。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郭蔓蔓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创意

曾令香教授在做翻转课堂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过以“过年”为话题的作业,他要求学生首先生成一个剧本,并对剧本有审美和叙事逻辑的要求,他发现学生使用AI后生成作品的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彼此共处共学的氛围和状态也更好了。他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会刺激学生升维以前对自身生命和世界的认知维度,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判断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最近正在计划开设专门的AI课程。“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如何使用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AI工具辅助设计工作。但设计最核心的观念和思想还是要靠学习设计概论课、设计史和掌握设计的基础课程,不能完全任由人工智能把学生的设计思维替代掉。”于蒙群说。

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举办以“大脑花园”为主题的超维度、超现实大型混合现实展演,图为展演中《AI花园》影像作品截图,该作品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像作品,探索人类与技术交织的未来。(图片源自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从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在技术时代的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或许会成为未来艺术的重要变量。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所说:“从创作目标的变化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创作者应花更多的精力研究、设计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并连接当代艺术、观念艺术的叙事。”

不可否认,当下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为文艺创作和艺术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便利性,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不同程度地使用AI,在实践中生发了传统艺术和教育与AI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从而开始促进各行业的升级变革。

蒋乃骏,《春风十里》,亚麻布、宣纸、油彩、丙烯,220×150cm,2023年;作品参考AI生成的图像进行再创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逐渐显露的各种问题。一方面,AI生成的内容虽然高效且多样化,却可能因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性,使作品难以真正触动人心。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创作者在艺术构思和创造力的逐渐钝化。此外,AI技术的滥用,如AI换脸、虚假信息生成等现象,也引发了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对真实性、原创归属与内容伦理的担忧。当下AI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社会还有很多需要与其相适应和调整的步骤。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享受AI技术红利的同时,保持人文价值的坚守和对创造力的激发,警惕其负面作用,成为当下创作者和相关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