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组海外华人艺术家,呈现一场关于“身份”的沉浸式体验

时间: 2025-04-01 12:03:01

廖丁婷《入侵》多媒体装置 尺寸可变 2008

廖丁婷《入侵》多媒体装置 尺寸可变 2008

《入侵》源于艺术家作为华裔少数族群在印尼成长的个人经历,通过隐喻手法探讨地缘政治语境下的边界问题。在这件精巧的动力装置中,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经由不同主体持续协商、动态生成的场域。一根细线自装满沙子的花盆中延展而出,穿越墙洞,与墙另一侧的“风筝”相连。透过这一结构,观者得以窥见剃须刀片——它们依靠几片稀土磁铁保持直立,呈现出一种危险而脆弱的平衡。这一装置的存在本身即充满不确定性,极易因微小扰动而崩塌。

“风筝”所承载的,实则是艺术家家族的合法公民身份文件复印件,上面清晰地标明其华裔血统。这些文件在家中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因为尽管她的出生证明确记载她为印尼公民,但仅仅因为外貌,她仍需反复借助这些旧时的纸质证据,去证明自身的合法身份。

“我”必须不断向TA证明,以获得对自足自我的确认。

观察者 段英梅 2005 图源:何香凝美术馆

与身份文件的静态叙述不同,段英梅的作品则通过行为艺术将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置于流动的情境之中。作为表演者,她也是观察者;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时成为被她所凝视的对象。在装置作品中,她蜷缩于木架之上,木板恰好容纳她蜷坐的身形。随着时间推移,她始终保持静止,展厅内的所有动静仿佛被她沉默的存在所吸纳,暗示着一种因时间的流动与彼此的注视而悄然生长的情感联结。

潘逸舟 《邻人》 7'15”影像 2012 图源:何香凝美术馆

陈小文《泰坦尼克号/上海歌女》数码版画 89 cmx120 cm 2008

TA非必要做中国艺术

水墨,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始终是小众的。然而,马蕙的水墨创作虽以西方的形式展开,其精神内核却深植于故乡西北那苍茫辽远的风景,以及奔流不息的黄河。海外华人的艺术实践并非仅停留在技法的演绎,而是在东方文化的内在本质中寻求视觉与观念的支撑。与此同时,作品也承载着某种“社会性”的关怀,这种关怀并非外在地附着于画面之上,而是内化于东方式的形式表达与观念建构之中,使其作品兼具“社会调查”与“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

马蕙 生物循环系列 卡纸水墨50cmx30cmx2 2021-2022

“生物循环”系列创作个人经历有关。她的亲人都死于癌症。马蕙带着特殊的敏感在显微镜下看细胞,记录她的感受和痛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把形式和技巧、情感通过水墨连到一起。

王克平 无题7-07木雕 45cm52cmx34cm 2002

每个50、60后的艺术家都有一段丰满的故事,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时空背景的缩影。他们非必要做中国艺术,中国的文化已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不需要把血涂在脸上,而是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茹小凡  等观 36x30x40cm雕塑 2019年

茹小凡的生命历程横跨剧变的时代,从大饥荒时期的饥饿困厄,到特殊年代带来的荒诞与沉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口自由空气,到西方黄金时代的辉煌盛景,再到传统价值观的式微与重估。个人记忆与历史进程交叠,使他的艺术充满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交融。

“花头”系列植根于景德镇路边篱墙间肆意生长的杂花野草,亦或是流亡法国的文化基因,在血脉深处绽放出的隐秘回响。这些花取代了禅僧的头部,让“一花一世界”的禅意物化为超现实主义的雕塑——生机与静默并置,东方哲思与西方观念交错。

雕塑本身是作品,被弃置的匣钵则化为现成品,它们的邂逅已超越时空的分野。脚下不再是坚实的传统台座,而是一粒沙,一滴水,抑或虚无缥缈的泡影,在无常与变动中暗示着流转的命运——他们如何在漂泊中展开,在行旅中安身。

胡冰《雪色》玻璃、橡胶、树脂、LED灯

任叮思 潮止于海深处(石拓印研究) 2014 图源:何香凝美术馆

随着跨国流动的便捷和国内艺术市场的崛起,艺术家们“走出去”已不再意味着“回不去”。定居海外不再是唯一选项,成长于全球化年代的他们,褪去了沉重的历史感,轻装上阵,奔赴一场自由的游走。

TA的游移与回声

陈赛华灌 素描空间:七号 2010 图源:何香凝美术馆

《素描空间:七号》以黑色蹦极跳绳在空间中的高速弹跳,呈现出一个被遗忘空间所潜藏的能量。跳绳在墙壁、屋顶、地板间激烈反弹,以充满活力的动态方式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的空虚与颓废。

展览现场

在何香凝美术馆多年来的在地耕耘中,展出的文献、图像、视频,述说的是华人家庭的私密故事,也道尽了文化碰撞的复杂余波,使展览避免了充满说教意味,沦为理论的注脚。

自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处处是外人”为主题,再次将“离散”推向公众视野以来,我们不断追问:谁是外人?何谓“处处”?当代语境下的“离散”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迁移或族群流散,它指涉个体与世界交错互动时产生的纠葛、错位、协商与连结。

展览现场

从殖民史、离散经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到酷儿社群的建构与在地空间实践,海外华人艺术家以一种持续生发的姿态介入主流叙事之外的文化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跨越地域的对话。他们更关注创作的过程性,以及观众如何在空间中体验、感知,进而生成意义。

这些创作游走于主流之外,既关乎艺术,也关乎血缘、身份与记忆。离散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交错回响,而“以侨为桥”的理念,更凸显了一个可持续艺术生态所需的品质:敢于试错与拥抱脆弱的勇气,立足长远的支持体系,以及为新生力量提供养分的慷慨精神。(本文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均由作者现场拍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