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被遗忘的她——“玩·具:贺慕群百年回顾展”香港举行
贺慕群肖像(1960年代,贺慕群在卢浮宫) 图片来源: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
贺慕群,一位跨越世纪的艺术家,被视为被遗忘的女性现代主义先驱,其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生于宁波,成长于上海,后旅居台北、圣保罗、巴塞罗那,最终在巴黎创作37年。贺慕群活跃于巴黎现代主义艺术圈,并在欧洲获得广泛认可,但其作品却长期未能在国际学术体系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归纳。此次回顾展,汇集了贺慕群近100件代表作品,跨越其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与艺术创作,旨在填补这一空白,并重新评估她在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中的独特贡献。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
贺慕群的一生充满了迁徙与探索。早年旅居世界各地的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个人阅历,也为她的艺术创作注入了多元文化的灵感。在“行”的篇章中,看到贺慕群50年代后在巴西的创作,这些作品多为传统写实,粗犷野性的色彩和线条蕴含着南美的文化特色,可看出她乱世中离乡背井的无奈,却也是一位女子追寻内心星辰的独行。她如一只不系之舟,漂流过大半个世纪,从东方的晨曦到南美的艳阳,再至欧罗巴的暮色。每一处停泊都在她的画布上留下印记,恰似瓦尔登湖畔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出生命的姿态,展现了她在异国他乡的艺术探索与融合。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
这些画作如今静默如瓦尔登的冬木,但它们曾在南美的骄阳下热烈绽放。最野性的生物往往孕育着最动人的美,她的艺术正是如此——在迁徙中生根,在异乡处开花。
玩:巴黎之光
——在法国自由的艺术氛围中,发展出独特的现代主义语言
贺慕群,《玩具系列》,1968,油彩布本,130*97cm 图片来源: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
她生性沉默,不善周旋于浮华的社交场,三十七载巴黎岁月,大多消磨在画室之中。外界的艺术风潮如塞纳河的流水,匆匆而过,而她始终如一块静默的石头,任由浪花拍打,却岿然不动。她画那些最朴素的东西——面包、椅子、寻常的静物。
在《看展览》中,观众凝视的是一幅画中之画:一只手触碰面包,仿佛在确认某种真实的存在。《法国面包》里,金黄的面包占据画面的大半,饱满的质感几乎能让人嗅到麦香。而在《面包系列》里,一个人静坐椅后,手握面包,桌上两块,地上一块,沉默相对。食物的单调与丰腴,反倒映衬出画中人的孤寂。
展览现场 摄影:王然
然而,这孤寂中并无怨愤,亦无挣扎,只有一种近乎超然的平静。她与面包相对,犹如隐士与山野对坐,彼此无言,却已道尽一切。策展人王从卉说,这恰恰暗合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万物相融。她的画,不是呐喊,而是呼吸;不是抗争,而是接纳。巴黎的喧嚣从未侵扰她的画室,正如尘世的浮华从未动摇寂静的枝头。她只是画着,日复一日,像农夫播种,像溪水奔流,像树木生长——自然而必然。
磨:永恒的日常
——从日常物件中提炼灵感,于平凡生活中发现神性
贺慕群,法国面包,1985,油彩布本,76×116cm
归:故乡花木
——回归东方文化根源,重塑个人与故土的精神连接
贺慕群,二篓苹果,1978,油彩布本,114×195cm 图片来源: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
刻:版画女王
——打破传统版画边界,在东西方视觉语言之间开拓新境
展览现场 摄影:王然
这些作品并非闲暇时的消遣,而是生活所迫的劳作。然而正是在这样镌铜为生的日子里,她的刻刀反而获得了最纯粹的锤炼。就像林间小溪,在石头的阻碍中唱出更清亮的歌谣。那些铜版上的线条,粗粝中见精微,朴拙中藏灵动,恰似冬日的树枝,在寒风中愈发显现出生命的骨力。
这便是她留给世间的礼物:不是喧嚣的宣言,而是沉默的坚持;不是转瞬的焰火,而是恒久的星光。正如梭罗所言:“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最安静的。”她的艺术正是如此。
展览将持续至7月6日。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