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论坛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行
王璜生在论坛中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回顾了广州美术学院发起的泛东南亚三年展是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区域文化对话平台。首届以“榴梿•榴梿”为主题,通过展览流、论坛及系列讲座探索两地文化关联性,强调学术独立性与问题意识,聚焦他者眼光下的文化关系。第二届三年展也延续了这一脉络,以“热带眼”为核心概念,将地理气候延伸至“文化气候”的讨论。“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是第二届展览中的第一个展览,主要特点是直接将艺术、人类学等问题提出来,人类学的方式已经和当代艺术更多地跨界融合,人类学不仅关注人类文化的源头,更关注人类文化的当下,这些文化考察和其中发现的问题成为了当代艺术特别关注的一个方向。
鲍江在论坛中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分享了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的创新探索。他指出,人类学传统上以文本和电影为主要表达形式,而他尝试通过展览这一新形式呈现田野研究成果。鲍江结合自己20多年对俄亚纳西族的田野研究,探讨了多模态(如文本、电影、装置、实物)和多感官(视觉、触觉、嗅觉等)在民族志中的应用。他强调,不同模态的知识生产具有独特性,无法互相替代,而多感官视角能深化对田野的理解。在展览中,他通过书籍、影片、东巴纸装置、谷物实物等多形式展示俄亚纳西族的生活,让观众通过触摸、闻嗅等方式获得沉浸式体验。他认为,这种展览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创新方式,更是连接学者、研究对象和观众的桥梁,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秦晋在论坛中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秦晋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三个观察与思考。首先,她分析了程新皓的反映拆迁事件的《还归何处2》和另一个“踢石头”的行为作品,她指出,艺术家需要结合身体介入、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艺术影像等复合形态的空间立体化地呈现给观众,这种学科融合的创造力能得以展露无遗。其次,她探讨了曹斐的《红霞》《疾飞》等社会纪实性项目,提出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多大程度地把自己的肉身揉和进项目,反映自己的观点和生命感受?最后,秦晋分享了自己创作小说《小男孩》的经历。她通过虚构一个肾移植男孩的故事,将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与个人家族史结合。她发现,虚构的形式赋予她的作品美感与真实性。秦晋认为,艺术家在掌握大量田野调查与纪实档案后,仍需通过个人化的创作方法完成作品,这种方法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立场或偏见,但正是作品最真实的部分。
徐冠勉在论坛中致辞
中国历史学学者徐冠勉以乾隆年间的一幅画《糖廍》的分享作为引子,聚焦18世纪中国台湾糖业的多物种劳工体制,探讨了热带亚洲资本主义的独特起源。他指出,18世纪台湾的糖业生产已形成流水线式的工厂化模式,由人类劳工与水牛共同协作,24小时轮班作业,生产糖用于长距离贸易。这种体制与传统小农经济截然不同,展现了热带地区的现代化特征。徐冠勉通过对比《天工开物》中的一车一人一牛模式与台湾糖廍的集体劳作,揭示了糖业从家庭生产到工厂化生产的转变。他进一步分析了印尼雅加达巴达维亚郊区的种植园体制,指出这种高度分工的劳工模式结合了人类的雇佣劳动与水牛的奴役劳动,形成了一种多物种的勤勉革命。这种革命不仅颠覆了“懒惰的土著”刻板印象,还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起源的路径,强调热带亚洲的现代化并非落后,而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迅在论坛中致辞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熊迅以“不定河”为隐喻,探讨跨学科探索的动态与不确定性。他将河流遇到石头时的改道与堵截比作跨学科研究中的模糊性与挑战,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创造力的源泉。过于清晰的结构可能掩盖问题的复杂性,而模糊地带则为创新提供了空间。他提到对未知的渴望与畏惧是推动探索的动力,强调这种张力让研究充满潜力。熊迅为下半场讨论设定了开放基调,鼓励讲者在边界未定的领域中自由探索,寻找意义流转的可能性。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在论坛中致辞
泰国人类学学者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SorayutAiemueayut)探讨了艺术在泰国政治格局中的变革力量。他指出,泰国艺术通过视觉形式呈现人类学研究结果,强调艺术表达在塑造政治话语中的作用。他的研究聚焦于小型艺术家集体,探讨公共空间如何成为权力博弈的战场。他分析了泰语语境下“美学”的翻译困境,强调美学感知应被视为通过艺术表达现实感和理解的过程。他提到泰国街头艺术家通过涂鸦和壁画挑战权威,表达抗争,尤其是在2020年泰国青年抗议军政府的运动中,艺术成为反抗的工具。艺术家们将天空的象征性降格,挑战君主制的合法性,同时通过公共空间的抵抗美学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索拉尤特还引用了哲学家Ranciere的观点,强调艺术的政治维度和美学平等,认为艺术可以质疑权力结构,推动社会变革。在泰国,街头艺术不仅是对社会不公的回应,更是塑造新文化环境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对民主和社会正义的持续抗争。
艾金•基•查尔斯在论坛中致辞
马来西亚电影制作人艾金•基•查尔斯(Ekin Kee Charles)分享了她作为原住民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电影创作历程。她从小在沙巴小镇的原住民部落中长大,19岁前未离开过家乡,直到上大学学习电影专业后才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别。她逐渐融入电影行业,开始拥抱并探索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她的电影作品多聚焦于原住民家庭和社群,试图展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困境。她强调原住民艺术家应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还原真实生活。
马立安在论坛中致辞
美国人类学学者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探讨了物流对文化认同和地缘文化的影响,她以深圳白石洲城中村为例,展示了其国际化物网络。她指出,白石洲的食物供应依赖物流,反映出湾区食物通过贸易满足的状态。马立安分析了粤菜的形成与食物流动的关系,如蚝、陈皮、基围虾等食材的流动,以及集装箱物流对粤菜国际化的影响。她还讨论了物流如何改变日常生活和社会认同,如骑手对城市认知的影响。通过肇庆市封开县的调研,她发现物流网络挑战了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多方物流共同塑造了地方文化。物流不仅是经济模式,更是文化创造的核心要素。
陈晓阳在论坛中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在总结发言中回顾了下半场论坛中嘉宾的讨论要点,强调了学科交叉与概念交织的重要性。陈晓阳还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的尝试,包括实地调研方法的引入和跨学科课程的探索。她提到学校正在尝试将美术学科内部的专业打通,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并强调视觉表达需要超越传统的象征手法,深入理解景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她呼吁在不同知识领域的碰撞中寻找新可能性,以视觉表达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胡斌在论坛中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在研讨会中分享了他对艺术与人类学交织的感受。他指出,艺术与人类学的界限正在模糊,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人类学方法,而人类学也采用视觉和装置等艺术手段。这种交织为展览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胡斌强调,艺术家在创作中更注重身体性和虚构性,这与人类学的具体目标形成对比。他提到,艺术家通过身体行动和虚构叙事探索现实,而非单纯追求历史真相。此外,胡斌讨论了多重视角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复杂性要求视角的无限延展,包括性别、殖民与被殖民、中心与边缘等。他强调,多重视角不仅涵盖人类,还扩展到生态、环境和人工智能等非人领域。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多元化与本土主义交织的背景下,胡斌提出分寸感的重要性,认为在复杂关系中找到介入的平衡点是关键。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展览将持续到5月11日,展览期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将持续展开相关工作坊和讲座。
图片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