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百年大展——一件件明星文物背后,是守护传承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展示现场
上图左为《清明上河图》现场排队的观展队伍,右图则是在现场看画时用手机匆匆拍照留下的一影。镜头有些许反光,现场看时不太存在这个问题。《清明上河图》是好看的,那是一种奇妙的“好看”,现场短短的两三分钟之内觉察不到什么“震撼”“当头一棒”之类的词儿,也不会想“杰作”、技法之类,全部的观感是细微、向内的。展厅里人多声杂,像是转瞬间就被吸收掉了,眼前的世界全已入画。再反应过来时,已经走到了卷尾。时隔两日,写下这段文字,反倒如同大梦方醒……也许这是《清明上河图》的魔法吧,它本就属于“传奇”。

左:2025“遇见老辽博”十一中秋开放周特别活动;右:老辽博一层主厅
1949年7月7日,沈阳十纬路26号(原为汤玉麟公馆)作为新中国的首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即“老辽博”)对外开放。1951年初,杨仁恺先生在老辽博堆积如山的“赝品”堆中“捞”出了消失800余年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左:百年展上的《五牛图》卷首;右: 唐 韩滉《五牛图》卷(局部)
《清明上河图》展陈于故宫百年展的二号展厅“百年传承”内,这个展厅可谓众星云集,与《清明上河图》同样展至10月29日的还有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韩滉是注重农业发展、关心粮食和人民的宰相。作为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这幅作品不仅是韩滉的传世孤本,亦是存世为数寥寥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其麻料纸质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上:故宫百年展上的《伯牙鼓琴图》卷;下:《诸上座帖》(局部)
与《伯远帖》同属一期的另外两幅作品,分别是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以及黄庭坚的草书珍品《诸上座帖》。其中,《伯牙鼓琴图》也曾于1923年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故宫博物院收购入藏;《诸上座帖》民国时流出宫外,几经流离后由张伯驹购藏,再捐赠给国家。

纪昀手书《四库全书目录卷(史部)》展出现场
二展厅的书画作品还包括王翚《晚梧秋影图》、朱耷《墨荷图》、祝允明《饭苓赋》、仇英《莲溪渔隐图》等等,纪昀手书的《四库全书目录卷(史部)》也非常有意思。

上:太和殿琉璃屋脊兽;下图分别为仙人和海马
全套的清康熙时期太和殿琉璃屋脊兽本次也亮相第二展厅,仙人打头阵,随后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列队排开、精神抖擞。中国古建上的脊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唯一能放十只脊兽的唯有等级最高的故宫太和殿。这套琉璃仙人、走兽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59)至三十六年(1697)间太和殿重建时烧造,是现今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兽原件。

清 太和门款正吻(明清官式建筑中的正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坡交汇部位的防水构件,也是装饰构件)

左上:商,亚醜方尊;右上:春秋,毛叔盘;下图:战国,青铜螭梁盉(原存颐和园)
一号展厅的青铜器值得打卡,有亚醜方尊(商)和毛叔盘(春秋),体型较小的青铜螭梁盉(战国)也值得一看再看。

青玉兽面纹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大方壶无疑是三号展厅的重头戏,一进展厅那件硕大的青玉兽面纹璧更是蓬荜生辉,配合别出心裁的展陈设计,极其符合三展厅“万千气象”的主题。

画珐琅菱花式盆玉石玻璃桃实盆景
展览的亮点,还包括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玦形龙、具有研究古人认识天象历程价值的铜镀金简平星盘仪(清康熙)。以及还有清宫繁缛美学的多件文物。

乾隆花园将开放至2025年10月31日
另一处绝对不容错过的则是位于神武门展厅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

左:易培基致宋子文点函稿;右:关于移送文物至东郊民巷等租界区保存的呈文稿

左:战国兽面纹瓦当;右: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
展览中不乏重器,最打眼的是西周追簋。春秋的芮公壶(颐字第30号箱南迁文物)和战国的錞于(颐字第47号箱南迁文物)同样原存颐和园,也同样曾迁存乐山安谷。

上:左为青花兽耳委角方瓶(原存颐和园,颐字第204号箱南迁文物,曾迁存乐山安谷),右为仿官釉四方委角兽耳尊;下:清雍正,孔雀绿釉菊瓣式渣斗(原存太极殿,公字第238号箱南迁文物,曾迁存峨眉)
因展览太受期待,要想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国宝需要排队数小时。比如预约了下午场的观众,可能要到晚上才能看上《清明上河图》,但也因此多了一份福利。那就是故宫的日落与星夜。

临近17点闭馆的故宫
临近闭馆的太和殿前人潮已褪,夕阳打在狮子身上原来是这般模样,更从未见体验过如此安静的故宫。

“百年守护”大展重点文物列表(来源:故宫博物院)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5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