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0中国当代艺术家访谈录第一期
1991年当地媒体对孟禄丁在西雅图展览的报道
孟禄丁1962年生,河北保定人,祖籍北京通州。他是80年代最早画抽象的一批人,198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89年去了西德,90年去了美国,2006年回国。
孟禄丁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清末民初,爷爷是铁路工程师,就读于当时的辅仁大学,解放前在北京通州创办了三友书局。父母则是道路桥梁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现在的天津工业大学,他们生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彼时正值中日战争。来自理工科的家庭文化影响,还是能够从孟禄丁的作品里看到的,尤其是近期的《元》、《朱砂》系列,一种自由中的绝对控制感。
————以下是部分谈话 Liu:刘晓;Meng:孟禄丁————
Liu: 改革开放那会您上美院附中,是17、18岁,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
Meng: 看见隆福寺、雅宝路那有很多摆摊儿的,放着邓丽君的歌,餐馆也多了。从一个物质那么匮乏的年代到人们开始做生意了。那会美院200个学生200个老师,老师跟学生关系很近,氛围单纯。
Liu: 这些年的电子革命您觉得对艺术会有什么影响?
Meng: 互联网对艺术的改变不会是彻底的、不会是根本性的。
Liu: 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已经存在30多年了,您怎么看它对艺术的伤害?
Meng: 艺术不是画布上的东西,如果做成实体的,就跟一把椅子没什么区别了。
Liu: 杜尚说他自己很幸运,一生没有为糊口去做艺术,但是在商品化和消费主义的环境下的我们,都在努力用艺术赚钱,最好能赚很多钱。
Meng: 艺术能赚钱?怎么赚?是挺不容易的,无产阶级里产生艺术家。
Liu: 艺术是求真的吗?
Meng: 是的。艺术、科学、哲学都是求真。但艺术是在做科学和哲学做不到的层面的真,所以艺术不能太科学、不能太哲学,它是去求科学和哲学触不到的感知上的、视觉上的“真”。
Liu: 对于80后的东西您怎么评价?
Meng: 我从不否定年轻人,保留意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我也不喜欢总把自己摆在一个导师的位置上。在自己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Liu: 您那一代真幸运,经历了中国巨大的变革,机遇很多,当时也有那么多文化精英相互影响。
Meng: 60一代是很幸运,那时候有很多艺术上的处女地可以去探索,你们是时机未到,好好积蓄力量,等待爆发。
2021年 《雄黄》布面矿物质色 100cmx100cm
刘丽萍
刘丽萍在工作室
Liu: 您的书架上有很多老书,是父亲留下的吗?
Ping: 是,基本上都是。小时候我就不爱出去玩,窝在家里把我父亲的书都看了,大部分是关于绘画的书,苏联的挺多的。
Liu: 您画画是受父亲影响吗?
Ping: 也是也不是。父亲虽然在鲁美学过五年油画,从事的工作也是美术编辑,但他没有刻意教我,偶尔让我临摹一些人物画,比如贺友直的,然后他也从不点评。我父亲工作非常勤勉,他去上班就把我和妹妹放到中国美术馆,我俩就在那泡一天。所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 《荷音》纸本水墨 69cmx128cm
潘缨(站姿右二)1980年在天津杨树村新兵训练留影
潘缨1962年出生于北京,17岁从高一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潘缨出生在绘画世家,父亲潘世勋和母亲蒋采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在艺术方面,潘缨儿时有过很多尝试,比如小提琴,但自认为没有音乐天赋,而画画更得心应手,于是选择了这条路。
————以下是部分谈话。Liu:刘晓;Pan:潘缨————
1986年 《侗女织布》中国画 66cm*132cm
九十年代冯良鸿在纽约的展览上
冯良鸿1962年生于上海,7岁学画画,考上上海工艺美校,毕业后到北京继续学习绘画,1989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去了纽约,2006年回国。
1991年冯良鸿在纽约工作室
Liu:90年代您就直接去了纽约,当代艺术的最前沿,在异国他乡苦吗?
Feng:没想过,当时接触了一些新的东西,很兴奋。基本生活有保障就可以了,能让我画画就好。
Liu:数字革命带来的视觉变革对架上绘画的影响,您怎么看?
Feng:新事物出现给绘画带来了不同命题和新的可能性,绘画永远在变化发展,好的绘画艺术是人的精神体现,不是新的技术能替代的。我不认同“绘画终结论”。
Liu:90年代艺术品的商品化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了,2000年后进入中国,你们那一代经历了这种转变。
Feng:艺术商品化久已有之,我不太考虑这些。
Liu:您说过,艺术家这个行业会淘汰那些坚持不下来的人,您对艺术家这个选择是怎样的笃定呢?
Feng:为自由做的选择,艺术这件事对我来说不是坚持,而是热爱。
2017年 《黑白17-9-3》布面油画 250cmx200cm
周栋
2020年 《观景》 530cm*210cm 布面丙烯和矿物质色粉
刘晓生于1987年山东,毕业于墨尔本大学金融学专业。父亲是生意人,母亲是京剧演员,父母是典型的儒家家长。青少年时期刘晓试着走艺术这条路,被父母严厉制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创业成功的父亲给她安排了继续从商的人生道路。直到大学毕业回国后,受同为艺术家的姐姐影响,自学绘画,现为独立艺术家和策展人。
————以下内容来自以上每位受访者对刘晓的提问———
Meng:你为什么就选择60后和80后?
Liu:中国的当代艺术从80年代开始,而那个时候是60后一代正好大学毕业,遍地机遇,他们曾经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作为一个80后,我从回国就感受到金钱的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我们努力随着泡沫狂欢。60一代和80一代都经历大的变革,又是反差很大的两代。
Pan:你觉得60后画家有哪些时代印记?
Liu:“学习”的感觉比较重。我们的当代艺术是从美国嫁接过来的,一直在学习、追赶:苏派、美国、印象派...中国人自古以伦理道德为思考前提,而不是西方的关怀内心,因此这样的嫁接一来打开了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桎梏,二来截断了中国艺术主动由内发展的能动性。
Feng:你做这个集合60后和80后艺术家访谈录的初衷是什么呢?
Liu:我不是学院体制的艺术家,所以会有局外人的思考和局中人的体会。作为80后,有很多对这个时代和行业的困惑,我想把艺术、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市场这几个画面勾勒出来,自己看看、给在艺术行业里的人看看,希望接近真实吧。
Ping:我挺好奇你为什么会从金融转到纯艺术,你的画很棒,但其实绘画并不容易。
Liu:那时候留学生都是学商科,中国加入WTO了,所以需要大量国际商业人才,这也是我父亲的选择。遗传基因还是偏向了母亲一方,我一直想搞艺术。但我非常庆幸自己是从艺术以外走向艺术,这给了我客观的视角和主动思考的力量,在创作中我没有桎梏,也没有对权威和历史的崇拜和恐惧。
Zhou:作为女艺术家,你觉得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关注的点有区别吗?
Liu:有基因差异带来的区别,但更多的是社会身份导致关注的角度和内容不同。在这一点上,女艺术家可以走得比现在更远更宽广。与西方比,中国女性没有经历女权主义的洗礼,妇女解放运动也是解放运动的副产品,而不是时代沉淀下女性自发的认知变革。这些差异,未来也许趋同吧,男女相向而行,在一个中点重合。
2021年 《Solitude》69cm*48cm 宣纸、中国画颜料
【6080中国当代艺术家访谈录】项目发起人:刘玉 刘晓
刘晓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艺术家、策展人
所有内容未经出品方许可,不得引用和转载。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