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中的“游戏化艺术”:X美术馆全新艺术项目“X虚拟孵化器”全球公开上线

时间: 2022-08-16 15:00:00

《精神与时间的房间》

如今,全球范围内对于智慧空间网来临的畅想促使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得以开始部署。与此同时,艺术从业者则受到了元宇宙最古老的先驱——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s)的启发。虚拟创作环境催生出了新的艺术生产协议,这些新的模式正在重新配置着现有的文化和技术的交涉界面,并且在早前由“物理-虚拟对立”而建构出的扩展领域中激起了新的分支,X虚拟孵化器的构想也由此而生。

 

《恐怖舞台》

X虚拟孵化器提供了一个游戏化的虚拟社交空间,“观看者”的角色被转化为“玩家”或“参与者”。进入X虚拟孵化器,你可以在一个冥想式的极简空间内找寻散落周围的算法音乐片段,自己完成一次声音混合;也可以到未来变异赛博格的虚构管理机构和AI机器人聊天。项目体验者通过操作键盘和触控板来实现在虚拟社区的行动——从基础的行走旋转,到与装置互动交谈,与同时在线的用户语音视频,甚至可以上传自己的模型,对3D虚拟社区的探索远超非沉浸式的虚拟平台。 

在前期的媒体和嘉宾内测环节,不少体验者对X虚拟孵化器的新颖游玩模式感到惊奇。一位从事音乐创作的体验者对《精神与时间的房间》印象比较深刻,“画面与音效融合地恰到好处,空间感极强,肆意的前进旋转,在这个空间有无限可能,仿佛真的置身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序感、创造感。”另一位内测用户对《恐怖舞台》表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简直太惊艳了!正如介绍一样,一进到空间内就被深深的吸引,烟雾与火,巨型怪物与无规则物体,画面和声音仿佛在向体验者讲述刚刚结束的一场贫民区的斗争,充斥着暴力与自由的气味,刺激着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 

除此之外,《板块仪式》则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沙漠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神秘与荒芜,青蓝色的苍穹、土黄色的大地,整体空间从上至下的延伸感极强,体验者可移动至建筑屋顶,以第一视角俯看整个画面时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无形的力量,身处虚拟世界能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是一件很酷的事!” 而席卷当下年轻人市场的赛博朋克作为一种新式潮流,引发了喜爱小众文化的体验者的讨论: “《混种博格机构》的创作是最具有未来感的,轻触按键就能与画面内的机械鹿、漂浮的钟表融为一体,在这里,赛博世界不仅仅是金属与机械的碰撞,更是带着一些清冷与神秘,有趣的是,体验者还能够与装置艺术进行对话,甚至与之合照,趣味性、互动性极强。”

《混种博格机构》

X虚拟孵化器以跨学科的尝试为基础,通过文本、声音、视频、场景、AI聊天机器人和独立游戏,颠覆并重新认识数字艺术、虚拟空间和电子游戏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X美术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虚拟艺术创作的发展。创作团队努力打破时空的限制,让用户能畅游在3D虚拟社区中,与处于同一虚拟空间内的用户进行对话,与虚拟艺术作品合影互动,充分让参与者感知艺术家们的作品。

“对于独立创作者来说,创作虚拟艺术作品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的获取成本正在逐年降低,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虚拟物品、作品产生,其相对应的创作社群也会变大。”这种现状下,找到虚拟艺术长足发展的模式变得尤为重要。X虚拟孵化器项目策展人吴冬雪表示,“我们太习惯于将实体艺术作品看作一个‘稀缺物品’,而虚拟环境下的艺术作品可能更需要策展人来思考如何把这些‘稀缺物品’转化成一个‘艺术体验’。所以对于艺术文化机构,认知元宇宙将要带来的改变是战略层面的,而不是操作层面的,这一点比较重要。” 因此,创作团队在X虚拟孵化器上线时同步官宣了“X虚拟艺术家招募计划”,希望更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加入,能在平台上创造出更多不一样的空间。

从线下走到线上,X虚拟孵化器无疑成为了一个大众感受艺术、创造艺术的新途径。这个充满幻想的线上虚拟“游戏化艺术空间”如今已敞开大门迎接观众的探索,当虚拟叠加于现实之上,艺术作品“祛魅”后变成了一种易获得的体验。当人们讨论数字环境下的艺术创作未来将如何发展时,X美术馆和X虚拟孵化器项目团队已经写下了他们的第一个答案。

艺术家

金·劳顿

加布里埃尔·马桑

孙羽茜

王长存

策展人

吴冬雪,强家栋

关于作品

《精神与时间的房间》,王长存,2022

《精神与时间的房间》是X虚拟孵化器委任制作的一个新的视听虚拟空间。二十八个电子和算法声音片段沿着五个环形标记散布在一个由白色地面和蓝色天空组成的冥想性虚拟空间中。在空间内移动时,可以感知到声音强度的变化,一个声音的增强和另一个声音的减弱。在极简的视觉表象下,参与者的听觉系统成为一个独特的虚拟声音景观的基本航标,而这个声音景观则是由他们自己混合而成的。

王长存(ayrtbh,生于1981年)精通数字,他的艺术实践基于互联网和算法等语言。他目前居住于杭州和上海。近二十年来,王长存的视觉和音乐艺术作品经常援引具有虚拟性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既定空间的运动困境。

《板块仪式》,金·劳顿,2022

《板块仪式》是一个新的作品,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虚拟世界以及一个在X美术馆的实体装置。作品的主体是一座矗立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的神殿,这个神殿来自于未知的过去。艺术家通过一个可探索的开放式神殿和展厅环境中整齐排列的用于仪式的物品,将虚构的文明和饱和的景观编织成一个极具真实性的考古基地。艺术家试图将《板块仪式》构建为一个“真实历史遗址的复制品”,只能通过每个参与者的想象力来解读。该作品由X虚拟孵化器委任创作。

金·劳顿(生于1984年)是一位英国数字艺术家,目前居住在上海。劳顿探索后互联网美学的边缘,用计算机生成的、超现实的3D图形联接人类的感知和现实主义。劳顿的作品模糊了技术演示、音乐视频、实验电影和病毒式内容之间的界限——他常常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来勾勒出具有虚无主义的反面乌托邦。

《恐怖舞会》,加布里埃尔·马桑,2022

《恐怖舞会》是一个新的系列作品,包含四个内在关联的虚拟世界,本作品由X虚拟孵化器委任创作。该作品源于艺术家的战争记忆,通过对 “巴西放克(Baile Funk)”的抽象模拟,马桑将暴力和自由作为概念线索,使之贯穿整个作品。《恐怖舞会》将被压制的声音与诸如烟雾、火和居住地等视觉隐喻结合起来,渲染出一个介于安全与不安全、动荡与宁静之间的虚构环境。

加布里埃尔·马桑(生于1996年)是一位巴西数字艺术家,目前居住在柏林。马桑通过广泛的新技术来创造虚拟世界,包括3D雕塑、场景和声音。他的作品以极繁化的、抽象的视觉表现为特征,是对恐怖主义和战争等不同社会问题的虚拟建构。

《混种博格机构》,孙羽茜, 2022

孙羽茜(生于1997年)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和研究员,目前居住在伦敦。她的艺术实践时常在聊天机器人和叙事之间发生,通过虚拟环境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独具幻想气质的网络现实。受电子游戏中虚拟人物之间对话的启发,她的作品中的聊天机器人往往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引导叙述和好奇心,增强人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中的亲密感。

《混种博格机构》幻想了一个在2600年的虚拟世界,这里存在着生物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生命形式。该作品由X虚拟孵化器委任创作。“混种博格机构”是一个存在于未来的管理局,管理具有生命形式的突变体,“混种博格(hyborg)”本身则是“混种(hybrid)”和“赛博格(cyborg)”两个词语在字面意义上的融合。三个形态与鹿相似的混种博格游荡在一个神话般的森林里,周围漂浮着一些虚拟物品。艺术家试图通过三只聊天电子鹿,来触发参与者和混种赛博格之间的交流,进而对技术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情境提出质疑。

关于策展人

吴冬雪

吴冬雪(生于1993年),现任北京X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生活并工作于北京。

吴冬雪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专业(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Royal College of Art),以及利物浦大学建筑系(RIBA Part 1)。她目前的策展实践所关注的议题包括虚拟空间与科技,建筑,以及亚洲当代艺术和时尚生产。她的写作载于Phaidon出版物、《Spike Art Magazine》和独立时尚评论杂志《Viscose》。

她近期在X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包括“无尽的服装”,2021-22;“英格夫·霍伦:异物碎片”,2021;“终端 >_How Do We Begin?”,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2020。此外,吴冬雪于2018-19年在伦敦共同策划了“Every Second In Between”大型公共艺术委任项目。

强家栋

强家栋(生于1991年)是一位驻伦敦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现任X美术馆的虚拟项目策展人,同时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攻读艺术与电脑科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建筑师(RIBA Part 2),他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强家栋的研究关注绘画空间,建筑空间以及游戏空间之间的纠缠与链接。他的艺术实践通常由各种新技术所驱动,包括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他的作品涵盖建筑图画,移动影像和电子游戏。利用 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和“粉都”文化,他的作品在物理与虚拟空间中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极繁主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