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马东利作品展亮相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 2022-09-06 14:59:07

“光源——马东利作品展”展览作品

展览开幕式现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春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批评家葛玉君先生,青年策展人、独立批评家段君博士,成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孙红娟女士,艺术家马东利分别致辞。

中央美院研究生院批评家、策展人葛玉君教授致辞

葛玉君教授表示:进入展厅之后,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马东利先生这次展览,给798艺术区带来一种非常独特且能引发出诸多思考的艺术氛围。马东利本次展览有三个特征。

第一,马东利作品里有一种浓厚的“日常性”特征,手电筒本身就蕴藏了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暗含的关于历史、时间、记忆的痕迹。与此同时,作品《不见他者》则将个人在生活中的日常用语、网络体验等词汇,通过手电发出的光投到墙上。进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与隐喻的关系。换言之,马东利正是通过“日常性媒介”将所谓“日常性体验”进行一种去图像化的转译,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次极具当代性视觉冲击力的景观。

第二,马东利的作品存在着一种“同质异构性”特征。他早期学习绘画,并专修舞台美术,可以看到他作品中汲取了诸多舞台美术中“光”的元素。虽然媒介由“颜彩”到“光束”,形式由“图像”到“装置”,呈现由“平面”到“空间”,接受则由侧重“视觉”到“沉浸式体验”,但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具备强烈审美感的生命气息。不难发现,作品中潜在透露出艺术家所经过的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经历。无疑,艺术家对他使用的材料媒介进行改变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艺术观念与创作理念乃至与周边世界关系的重新诠释。

第三,马东利作品指向了一种“科技性和未来感”,这个展览是用“光”作为载体,将我们惯常的架上绘画之外饱含科技感的因子注入创作当中。正如马东利作品《你在哪儿?》,反映了他童年使用手电筒将光打到窗户上,进而产生的情绪上的刺激与变化。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讲,这个机械摇臂的“光”打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才真正从他所在的混沌语境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只有光到的地方才能显现出它短暂且珍贵的真实,抑或激起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光”带来一种未来想象的可能性。从某种抽象意义上,回到对精神性信仰的诉求。总而言之,马东利先生的这个展览,无疑他的展览似乎给我们打开了一种“不确定性”语境中对“确定性”的未来想象……

成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孙红娟致辞

成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孙红娟女士表示:“很荣幸能够和策展人王春辰教授和艺术家马东利老师合作,共同呈现此次《光源》装置作品展,作为一个艺术家,马东利老师能把他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和体悟,用艺术的方式精准呈现,启发观者对自我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现实社会的内省,并将大家带入诗和远方,这是让我非常欣赏的能力。

成当代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探索艺术的边界,以艺术展览、艺术节、艺术跨界主题日、公共教育活动以及艺术衍生品商店等形式来和大家互动、交流。中心每年都会拿出重要的展期来和有试验性和前沿性的艺术家合作装置作品展览,为大家呈现新媒材和新形式的艺术作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此次展览更是中心与艺术家经过长达半年的打磨沟通的最后呈现,希望大家能够发现光,感受光,喜欢光,享受此次与光有关的展览。”

“光源——马东利作品展”展览作品

“光源”系列其强烈的隐喻风格和寓言效果,正是来自他对生活静静的、持之以恒的反省。于马东利而言手电筒是朴实而充满意义的,不论是小时在家乡记忆还是住在北京黑桥工作室的时光,手电筒照亮过他儿时的行路,也照亮过他工作室停电时黑暗中的画作。恰是照亮画作时,马东利发现光源最亮之处,画面反而看不见了,于是骤获灵感,萌生了以手电筒为媒介的创作想法。

手电筒作为简单朴素的工业产品和生活工具,它生发出的“光源”既隐喻着工具理性,又涵摄了“光源隐喻”这一哲学命题——对表象之外“真正的存在”的思考。“光源”系列并非简单诠释光的意义,而是光被观看、被反思的意义。作品内外,光、光源与对象构成了新的辩题,亦如同一个兼具现实叙事和智性想象,又开显着人类追本溯源这一理想的寓言。

“光源——马东利作品展”展览作品

“光源——马东利作品展”展览作品

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