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研讨会回顾 | 巽美术馆展览“存在者的星球”:公共剧场与具身雕塑

时间: 2022-10-13 15:29:16

李振华

所见即所得:雕塑的空间叙事

1975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年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国际顾问等。

展览现场

胡斌

在流行概念当中寻找思想的缝隙

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在广东美术馆编辑部、广州三年展办公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并任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展览现场

王晓松:

艺术的,个体的,性别的

艺术学博士、设计学博士后,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目前担任上海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

展览现场

林书传

“游乐场”的层次

现任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担任学术部主任。2012年开始以展览、文献、纪录片方式关注亚洲年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

展览现场

张钟萄

镜面语言、具身认知与世俗时代:一种图像的考察

浙大哲学博士,现于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研究

展览现场

李家丽

权力意志的奇异剧场:走进汪正虹的自强不息与天真浪漫

一个写作者和媒体人。

展览现场

皮道坚

“平滑”与“摇晃”:材料与形态的辩证

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创办及编辑《美术思潮》,任编委、副主编,1988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1992年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先后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多所院校、美术馆客座教授、研究员,曾策划和主持多种展览及学术研讨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美术馆客座研究员、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艺术顾问。

展览现场

艺术家回应

研讨会合照

感谢汪老师、姜老师在美术馆里策划了一场精彩的展览,也感谢诸位老师对汪老师的作品进行全面的阐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也更加了解了汪老师整体作品的含义。

刚刚提到汪老师展览的游乐场属性,其实在整个剧场化场景下,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到娱乐性的感官体验。但是,展览中透出的哲思,也让我们的观众产生了切实的生活变化。例如前两天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来到美术馆做志愿者,可能疫情之下的各种生活困扰,使她这几个月生活得比较颓废,来做志愿者后她通过这个作品、作品背后的策展理念、哲学高度,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气以及对个体价值意义的重新寻找。

巽美术馆是在疫情期间创办的,过程固然非常艰辛,但是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支持。刚才几位老师也讨论到艺术生态的问题,美术馆的当代反思性、批判性确实有效吗?一个地方美术馆该在这个生态中如何把握实践尺度、生产何种内容、创造何种价值,这是要谨慎对待的。同时也很清晰一点:在“地方”,能够以一个艺术空间与充满智识的人产生连接反哺地方,艺术实验的有效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所处的南方,环境更加宽松、自由一点,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创作更好的艺术、呈现更好的展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