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充满生命激情的大灵魂

时间: 2022-10-24 09:56:26

袁运生 ,《眺望远方》 ,纸本水墨 ,70x136cm 1991

《眺望远方》是袁运生1991年在美国时期的作品,四尺见方竖长的纸本水墨,悬挂在站台中国艺术机构“眺望远方”袁运生个展的首位。

"当年袁先生去美国的时候,是以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深入美国社会思考和创作的。这种思考也正是《眺望远方》这件作品的背景。也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切面作为展览的主题。”站台中国负责人陈海涛回溯整个八十年代,称之为激荡的八十年代。1976年后人们从10年的桎梏中逐渐解放出来,因此有了80年代中国最奔腾开放的年代,其时东西方相互,都有一种幻想和渴望。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间,作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的袁运生,纽约生活、创作的这段时间,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思考西方与东方文明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袁运生纪事年表 展览现场

  回顾艺术家的人生历程。1955年,袁运生以非凡的才华,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董希文。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1962年创作《水乡的记忆》引发风波,被分配长春工人文化宫工作18年;1978年《云南白描写生集》引起了美术界轰动;1979年回京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象征。1982年赴西北考察写生,并撰写了《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提出反对美学标准的单一化,“追索民族艺术的真精神”。1982年8月,应邀访美,在14年的美国生活中,与西方的艺术与思想进行碰撞,包括与德库宁、西格尔、劳申伯格等艺术家交流。这一时期,袁运生在创作上进行了广泛探索。1996年,他受靳尚谊邀请,回到中央美院执教,着手推动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刻工作。至今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并持续深入推进个人的艺术实践。纵观袁运生先生的生活历程,一直在跌宕起伏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充满英雄主义的气质

1982年,袁运生与德库宁在纽约长岛东汉普顿(摄影/佚名)

袁运生 《见·山》 纸本水墨 180×193cm,1991

  袁运生曾直言画画时,“从来不做任何小稿,全用笔直接在画上倾吐。”在1991年的作品《见·山》,并没有传统山水画的自然结构和叙事,而是最“活泼泼”的直觉,以及直抒胸中逸气的快感。袁运生相信,“当我们真正研究了古代艺术之后,再回味现代艺术之所追求,也许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也许认识到现代艺术的追索与我们在本质上相去并不很远,并且从中可以得到必要的启示。”向内观看所“见”,以“山”为对象的精神依托,他在水墨的传统语言和现代艺术的形式、思考中共振。

袁运生 《线·象》 纸本水墨 180×193cm,1991-2015

  在此次展览中,又常常见到犹如铉丝游走的线条。想来1962年的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就一反当时主导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言,而用传统白描绘制江南水乡市井烟火。始于纽约其间的作品《线·象》,画面中缠绵往复,蜿蜒回转的浓墨、淡墨线条相互牵引,丰富色层,让空间充满充溢又通透,毫无阻隔感,感性与智性的交融、动荡生成无法预设的偶然性。随着不同轻重缓急,顿挫婉转的线条结构变化,弧线柔韧,似象非象的形体,留白处空间相互穿插而显张力。

袁运生《眺望远方》海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