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件作品你一定见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纪念弗里德里希诞辰250周年
弗里德里希,《自画像》,1800年,素描,42×27.6cm
哥本哈根丹麦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当时,欧洲艺术家和思想家远离强调科学、客观、理性的启蒙思想,而是将精神性、主观性、情感性为新的价值,这场思想革命被称为浪漫主义。18世纪末,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完善,“狂飙突进”运动以及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出现,浪漫主义在德国兴起。这件素描显示弗里德里希作为一位年轻的画家,正在时代洪流下准备开拓自己的道路。
在古典的艺术门类观念中,风景画是不被重视的创作主题,而弗里德里希却终生深耕于风景画领域。他的素描作品均是在工作室内绘成的,他在户外绘制的写生中选择最能引起共鸣的元素,融入富有表现力的构图来构建自己的作品。
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打破了宗教画最高级、风景画较低级的观念,以风景画唤起宗教精神。这可能是由于弗里德里希是新教徒,不喜爱文艺复兴以来被视为典范的天主教艺术风格,转而通过风景画表现新教的思想。
立于风景中的十字架一直是他经常绘画的题材。本次展览中展示了他最早的一件以十字架为中心的作品:1806年的《山中十字架》。这件作品采取一种极简主义的形式,描绘了立于岩石上的十字架,全部是单色的,十字架和岩石几乎只有轮廓和其中棕色的阴影,岩石背后的云层里渲染了柔和的光晕。无论信仰为何,人们都能在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
弗里德里希,《海边的僧侣》,1808-10,布面油画,110×171.5cm
柏林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件作品从1808年就开始创作,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发现最初的版本中水上有船,然而弗里德里希在反复修改中将其掩盖,从而使画面变得单纯。他直到展出之前仍然在修改这件作品,在天空的灰色中添加了蓝色,以及星星和月亮。这成为了他最激进的作品,因为画面中没有营造任何深度,而是安排极度渺小的人类直面宏伟的大自然和上帝,它唤起了无限之感,唤起了存在的不确定性。
《海边的僧侣》中简化的形象、不安的情绪、模糊的意义,具备了惊人的现代感。弗里德里希看似描绘真实的自然世界,实际上也突破了现实的界限,用超验的理论去改造风景。这件作品奠定了弗里德里希的经典母题:孤身一人面对大自然的风景,探索人类与世界的形而上学关联。
在浪漫主义的浪潮下,人们重新关注过去被视为“黑暗的时代”而被回避的中世纪,开始欣赏并不优美却令人震撼、恐惧的事物,“崇高”(sublime)这一美学范畴受到重视。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提出,崇高是一种融合了敬畏和恐惧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奇妙、神秘、毛骨悚然的感觉,是进入想象腹地的心灵探险。“崇高”之美广泛地出现在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中,观看他的作品,就如同乘船途经那个时代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
走进自然的背影
弗里德里希的许多风景画都出现了背对着观者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背影充当了观者的替代品。观众看不到画中人物的面孔,不知道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肢体语言通常也有些含糊,这就鼓励观众询问自己:如果我站在这里,我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这些人物的背影传达了弗里德里希艺术的核心——对自然的沉思。人物的背影看似是孤立的,但人物并不孤独,而是得到自然中的陪伴感。
本次展览展出了弗里德里希最受欢迎的作品《雾海上的旅人》,其实这件作品在创作之初并没有立刻被视为杰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受到广泛的欢迎,出现在众多书籍及其他作品中。该作描绘一个男人背对观者站在峭壁上,它穿着深绿色大衣,右手紧握手杖,他凝视运动的云海和被浓雾覆盖的山脊,透过雾气,可以看到悬崖顶上的森林,以及远处的山脉和平原,雾气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地平线融为一体。画中的山峰和岩石是由易北河砂岩山脉的各种元素拼凑而成。有学者认为画中男子与画家外貌相似,是画家的自画像,描绘了画家的自我反省或者对人生道路的沉思。
弗里德里希,《窗边女人》,1822年,布面油画,45×32.7cm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如同一个窗口,观众透过它看到这一场景,画中女人透过窗外凝视着另一个世界,就像观者观看这幅画时一样。这件作品中中心人物与风景是分离的,通过她祈祷般的姿态和头顶的十字架形状形成间接的联系。这件作品通过对窗户的运用,表现了自我与世界、意识与自然的互动。
《两名男子凝视月亮》所画的则是两个男人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凝望上弦月。这件作品属于一个至少有三个版本的系列画作,在本次展览中所展出的是第三版,另一个版本中,左侧的男人改为一名女性,但内容基本一致。
画中的年长者普遍被认为是画家本人,但也有人认为是弗里德里希妻子的兄弟克里斯蒂安·威廉·博默(Christian Wilhelm Bommer),年少者则是弗里德里希的学生奥古斯特·海因里希(August Heinrich,1794–1822)。画面中一棵枯死的硕大树木的神色与天空形成鲜明对比,创造了一个危险的环境,令人联想起浪漫主义时期所复兴的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画中的两个人物代表观察者,他们思考他们所看到的事物并赋予其意义,他们所沉思的对象可能是月亮,因为月亮是受到德国神秘主义者迷恋的元素。这件作品富有多义性,能够进行多种解读。不过,画面本身的神秘性已经很耐人寻味了。
弗里德里希,《人生阶段》,1834年,油画,73× 94cm
莱比锡美术馆藏,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人生阶段》创作于弗里德里希去世前5年,创作地点位于乌特基克,距离弗里德里希的出生地格赖夫斯瓦尔德很近,画面中心的儿童举着瑞典国旗,表明了他对位于属于瑞典的家乡的归属感。这件作品具有较多的象征意味和隐喻色彩,表达对于自身失望和生命短暂的沉思,成为了他晚年的回顾之作。创作这件作品时,弗里德里希几乎已经被遗忘了,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
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有对于风景的单纯描绘,又充斥着神秘的象征以及深奥的理论,死亡的孤寂与上升的希望在其中并存。弗里德里希早年家境贫困,母亲早逝,众多兄弟姐妹都意外身亡,他在此后并不算波澜壮阔的人生之中,始终携带着童年时候体会到的悲怆,热衷于将强烈的情感融入风景画中,使风景画具有了他强烈的个人特质。
弗里德里希在其作品中传达康德的崇高美学:个体将自身沉浸于这个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宇宙精神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他化身风景画中的一个背影,自己沉醉于风景之中,将自我精神与大自然融合,也引导着每一位观者进入画面,而他的作品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感动着来自不同时代的观者。正如本次展览中大都会博物馆提供的导览词中表示,浪漫主义在今天并没有消失,从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中,我们仍然能够得到如何看待自然的启发。
上一篇: 刘旭光:回到《易经》,爬上山顶
下一篇: 李玉双:走向源头,绚烂之极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