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双:走向源头,绚烂之极
李玉双在户外写生
科学与哲学,回到源头
众所周知,李玉双与其他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完全不同的绘画方法。由于他的工科教育背景,他通过工程学思维和视觉实验(自制光学模型、研究脑神经学等),将人眼球接收到的原始光信号视为一种“密码”。他试图通过“虚眼观景”的方式进入“无我”状态,让视网膜瞬间记录光影信息,最终“心手合一,落笔成痕”,形成我们所看到的作品,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光编码”。
策展人夏可君重新分析了李玉双的“光编码”绘画方法。他认为李玉双在画布上呈现的其实正是光波的振荡与律动。这次展览“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画家最后的作品,其色彩之绚烂,笔触之强烈,实属罕见。似乎这是光自行来到了画布上,是自然之光的生命书写,是自然本体之自由的华美激荡,仿佛进入了量子的叠加态,绚烂之极,永不坍塌。”
李玉双在户外写生
独辟蹊径,激活传统
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玉双研究绘画根本原理,提出“光编码”绘画,其实核心问题都是要解决“中国画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作为极为早熟并达到顶峰的画种,中国画要发展,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桎梏,拓展新的视野,吸纳新的文明,才会向前发展,是谓“不破不立”。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回看近现代大师,无不是沿着这一路线推进,并建立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留下坐标的大家们,大多是在与西方绘画传统的吸收借鉴中进行变法维新,李玉双则是沿着科学的通道,跳出了艺术的范畴,回到人类观看原理的源头,再复归中国哲学传统。因而,他让中国画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激活的可能性,摒弃掉千余年来承袭观念和思维的限制,回到视觉的生理源头基础,与其它文明画种对话,无疑可以引发更多的共鸣。
李玉双在户外写生途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在展览现场说:当第一次见到李玉双的画,就非常受震动。他是一位大师,但在李可染先生的光环下,长期以来被忽视、低估了。他的伟大在于纯粹,永远在探索,没有成熟期、市场味,这种艺术家越来越稀少了。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饱含了一生的苦难,但都变成了轻松的色彩与线条,像一抹淡淡的云。但从中我们能读到苦难,这让我非常感动。
今年是李玉双逝世1周年,同时也是他诞辰90周年。他持续半个世纪的孤独探求,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世纪中国艺术跳过现代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当代语境,而李玉双则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从印象派到抽象表现主义,乃至“行动派绘画”的探索路径,实现了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跃迁”,同时将中国传统哲学激发出更多可能。
春暖花开 29×42cm 纸本丙烯 2017年
草地上的小花 30.5×54cm 纸板色粉 2020年
纸袋上的风景(A面) 39×40cm 毛笔水墨 2023年
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