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视野:第二届泛东南亚首展以影像讲述亚洲南方故事

时间: 2025-04-04 14:59:50

展览现场

当下,人类学家原本以文本为主要叙事媒介,转向以影像、图像、文本、装置等多模态的方式,这恰恰与当代艺术的多媒介的表现方式相吻合。同时,随着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观念的变迁,原本处于被观察的群体和个体也拥有了影视媒介和知识表达的权利,人类学者早已摆脱早期人类学者对研究对象以“他者”凝视的不平等交流,主体与他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当代艺术家亦是如此,由此无论在工作方式、工作路径和创作伦理等方面两个学科之间呈现了更多交汇点和深度对话的可能性,正如展览策展人,人类学家熊迅所说:“当代艺术与人类学正在出现一种新的交汇与合作趋势。”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作品聚焦在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比如南方城市空调使用、海上居民面对灾难的反应、飞机场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新加坡石油产业与花园城市的关系、传统父权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影响等等,观众通过这些小切口,多路径,大视野的叙事可以使观众深入了解到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亚洲南部区域所呈现的生态系统、人居环境、文化遗存、经济路径的复杂变迁,以及参展者对现象背后的思考、问题意识,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和未来可能性的考量。

《城市与空调》是人类学家张静红在西双版纳景洪做调研时创作的作品。她发现景洪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居民来源日益复杂,外来移民原本向往这里宜人的气候,但有些人也把装空调的习惯带到这里,本地居民则对空调半是抵制,半是热情,就如同他们使用空调的习惯一样。同样,这里被认为可能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橡胶树,也成为了购房者的绿色景观,这些新的趋势令小城不堪重负。

鲍江《多模态多感 官民族志展 — —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2025年,展览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是首次参加艺术展览,《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是他本人在1998年第一次访问俄亚纳西族迄今二十多年的田野研究的展示。据鲍江介绍,作品的创意也是经过策展人的启发,作品由实物、影像、文字等多模态的方式构成,悬挂的东巴纸是他的东巴朋友手作制成,由美院学生绘制了东巴文字和图形,地上的袋子是由当地人的水牛皮制成,其中还收纳着当地的谷物,他也希望通过这些多感官多模态的方式让观众能感受到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方法。

凯瑟琳•雷•利马约,《我们携带的东西》2025年

凯瑟琳•雷•利马约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兼摄影师,以及视觉人类学家。她专注于以视觉记录气候危机对女性和原住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本次展览的作品《我们携带的物件》是一个多模态视觉人类学展,作品聚焦生活在海岸水上高脚屋中萨玛巴瑶原住民社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展览空间不仅再现了水上家庭的内部空间也还原了外面的厨房。利马约发现,当这些原住民面临海上灾难前,必须携带的物品中会有身份证件、渔具渔船和部分生活用具,尤其是他们必然要携带家庭相册,这是他们在危机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慰藉。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定格),2025年

《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是由泰国人类学家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及其团队完成的项目。观众可以通过“黑盒装置”沉浸式观看该作品。该作品基于团队成员十年来在清迈国际机场附近的经验展开,他们主要收集机场周边社区的听觉景观,包括人类活动、市集喧器,被围困的鸟类、昆虫及其他生物的自然合唱。主创团队发现飞机噪声不仅仅是背景声——它也在改变环境,由此他们提出问题——在飞机噪声影响下,周边生命是否会做出回应?是否存在“声学共生物种”的可能性?

生活于美国的人类学家邱垂珍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实验。她的作品《回家的时间 回家的途径》聚焦了归家者在归乡(贵州省凯里市)的所见和感受,展区中的三台影像机播放着归乡者视角中的水路和陆路快速流逝的景观。

艾金•基•查尔斯, 《拉马-拉马》(定格),2022年

艾金•基•查尔斯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沙巴的土著女性电影制作人。她是基马拉甘(Kimaragang)部落的后裔,她从小就在家人组成的亲密社区中长大。她的作品通常以家乡的社区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背景。她的作品《拉马-拉马》讲述了受传统审美观念的驱使,一位母亲精心为女儿准备即将到来的文化选美比赛,却未曾察觉女儿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未曾深思这一传统背后的动机。

越南艺术家阮纯诗是一位居住在河内的独立电影制作人和艺术家,主要探索声音与聆听的力量,以及图像、声音和空间的多重关系,关注历史、记忆、生态等主题。本次展览的作品《如何让世界更好》,聚焦于越南的乡村,受外来宗教的影响,越南本地人的原生音乐逐渐消逝,艺术家以半纪录半采访的方式进入到一个村庄,以影像重现了当地人的演唱和弹奏。

周滔,《大数据之轴》(定格),2024年

艺术家周滔对于个体与空间关系的探索一直是他创作的线索之一,他诗学般的影像叙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成为“贴近地面的飞行”,《大数据之轴》围绕着贵州山区的大数据中心周边的环境展开,摄影机主要聚焦在山区地形中逡巡和游离,将环境中可近可远的,看似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风景和各种生命活动为影像凝望的主体。

除展览外,3月29日,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论坛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行。(论坛内容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绍)

(图片来源:广州美院美术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