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与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

时间: 2025-10-29 16:28:25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致辞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致辞

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教授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教授分别致辞。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意义的主题,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从“民国乡建”到“艺术乡建”的百年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的乡建模式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百年乡建的“传薪”继承,也是对当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本次会议“民国乡建:启蒙与救亡的艰难探索” “艺术乡建:审美与营造的当代实践”和“青年工作坊:传承与创新”三个主题论坛进行了学术研讨。其中“民国乡建”分论坛从历史视角剖析民国乡建的脉络与价值;“艺术乡建”分论坛聚焦当代艺术乡建实践,分享前沿成果与思考。“青年工坊”为青年学者与乡村实践者搭建平台,注入乡建新活力。

民国乡建:启蒙与救亡的艰难探索分论坛

以伦理为团体——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

向勇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在发言中探讨了梁漱溟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百年乡建进程中的启示。他回溯自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投身乡村实践,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建高潮的历史脉络,指出乡村建设不仅是一种社会改革,更是回应中西文化冲突、重建民族文化秩序的途径。向勇认为梁漱溟作为“最后的儒家”与文化调和派代表,将乡村建设视为破解“文化失调”、实现民族文化再生的核心路径。他通过伦理本位、礼俗再造、合作经济与组织结构创新,知识分子与农民合作等措施,试图在乡村实现社会结构重塑与文化再生。尽管其实践受限于时代条件,但其思想对当下的艺术乡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艺赋美乡村行动仍具深刻启示。

政区与社区:重看民国时期的社会学民族志

王洪波发表演讲

文化学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新闻总监王洪波以民国学者陈序经为切入点,从根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乡村建设运动。陈序经被视为“全盘西化论”代表人物。他先后引发四次重要文化论战,其中乡村建设论战尤具影响力。面对民国以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推动的乡建实践,陈序经持批判立场,认为乡建不能停留于农业自足与伦理理想,应从文化根基与现代化路径重新思考。他主张中国现代化必须走工业立国之路,乡村建设应服务于全面现代化,而非复归传统。他强调乡建不能是一时运动,而应成为长期主义的国家战略,构建城乡可转化、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现代生活方式。王洪波指出,陈序经对乡建的批判并未否定实践者的努力,但提供了关于现代化方向与文化根源的深层启示。

艺术乡建视域下的民国乡村建设经验

渠岩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围绕当代艺术乡建的实践反思展开发言,强调当前艺术乡建正面临被误读、过度消费与景观化的问题。他指出,艺术乡建并非纯粹视觉生产或旅游经济项目,而必须建立在文化批判、社会抵抗与问题意识之上,回归伦理价值与乡村家园本质。渠岩追溯自身十余年的乡建实践经验,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必须立足中国乡土文化的精神脉络,而非简单模仿西方或日本大地艺术模式,因为中国乡村经历了百年社会结构剧变,其“天地人神”系统遭到深度破坏,无法以节庆式介入即刻修复。他指出艺术乡建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和文化复兴运动,艺术乡建要重视乡村显性价值(景观、村落)与隐性价值(礼俗、伦理、家园感)的重建,并强调“士人精神”与文化自觉在乡建中的关键作用。

艺术乡建的文化理想与儒家传统的接续

张娜发表演讲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娜在演讲中,指出艺术乡建实践中乡村遗产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遗产视角能纠正艺术本位倾向,帮助乡建回归乡村本位,寻找真实议题,并推动乡村在“非复古化、非全面城市化”之间走向面向未来的文化再生产。她进一步梳理艺术乡建中常见的遗产表述方式,包括视觉审美生产、节庆表演生产、公共空间改造、文创设计、研学体验与乡土文献生产等,并指出这些表述往往由艺术家主导,存在村民主体性弱化、遗产被符号化或商业化的风险。她提出,乡建者要把艺术遗产的梳理活化为己任,因地制宜的去探索一种贴地表达在地文化为主体的协商模式,促进乡村的艺术遗产的活态传承,努力实现艺术乡建者与村民的融合。

伦理图式与乡村景观

屈行甫发表演讲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屈行甫的演讲回溯了梁漱溟等民国学者的乡建理念,并与当代艺术乡建实践进行思想层面的比较。他指出,民国乡建偏向社会组织设计与制度构建,旨在通过乡农学校等组织机制重构社会结构,以“建设新礼俗”为重心,试图在文化失调的情况下建立情谊化的伦理共同体。而当代艺术乡建则更多立足于新时代文明复兴语境,通过艺术节庆、文化修复、礼俗复归与生活方式建构,实现乡村文化主体性的重塑,强调乡村作为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认知,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的文化担当。

探寻“阈限”:“展览空间”在乡村建设中的潜能与活力

兰娟娟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兰娟娟的发言以“民国美育思想”为主线,分三部分展开。首先,她指出民国美育研究背景根植于现代化进程中对国民精神塑造的需求,蔡元培强调“以美育代宗教”,主张通过培养集体性美感推动社会进步,并提出美育涵盖美丽与尊严,能够消弭人我界限,促进人格完善与世界观形成;鲁迅强调美术的社会启蒙与民族精神塑造,提出艺术具有保存文化、陶冶性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闻一多则强调要重视美育在学校教育上的作用,将美育视为推动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闻一多认为节庆对人的心性和品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兰娟娟认为渠岩在许村、青田等地的艺术介入运动中,通过环境美化、民俗节庆重建、歌谣采集及公共艺术空间营造,体现了社会美育的功能,艺术乡建可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可行的路径。

青年工作坊:传承与创新分论坛

当代艺术点亮乡村

文那发表演讲

当代艺术家文那以自身十余年来的壁画及跨媒介创作经历为线索,讲述她如何在多次乡村与城市创作的际遇中,逐步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艺术方法。她早年活跃于景德镇三宝等乡村艺术现场,随后受邀赴意大利、北京、福建等地进行壁画创作,并逐步意识到作品在她离开后仍会生成新的“看不见的故事”,形成跨时间与地理的文化连接。她强调公共艺术需与真实观众共鸣,并分享在成都创作中因观众反馈而调整图像叙事的经验,体现艺术在公共空间中需平衡个人表达与公共感知。其创作方法在泉州长达四年的“藏海厝”项目中达到完整呈现,她以闽南海洋文化、神明信仰与移民叙事为源,编织出多位神像的创世神话体系,通过雕塑、壁画与空间叙事构建出一个充满精神能量的神明世界。

胥江口造园记:公共艺术策展介入苏南乡镇工业遗产空间的活化实验

黄彬彬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副主任黄彬彬以个人成长轨迹为主线,讲述青年如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情感连接、社会参与与身份转型。黄彬彬因导师向勇的引导,于大学时期参与四川白马镇毕城村的乡建实践,从“花田课堂”起步,通过艺术教育、神话舞剧创作等行动,推动留守儿童、美感教育与社区关系重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她与团队以墙绘、微景观与公共空间改造激活村庄环境,使青年创意与村民参与形成共情场域,并建立深厚的生活共同体。毕业后,她将经验复制至浙江湖州窑里村,提出“儿童友好村”定位,通过文化股份合作模式,引入年轻团队打造教育、文创、展览、节庆、餐饮等产业体系,实现村庄经济与社区文化双重复兴。在此过程中,她构建出可持续青年乡创机制,并推动村民增收与地方身份更新。

为传统赋能:艺术乡建视野下海南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实践

夏天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夏天围绕其参与的“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展开。该艺术季在广东梅州市蕉岭县举办,艺术季的作品分布于蕉岭的山水、稻田与古墟之间,旨在以艺术赋能乡村,实现地域复兴。夏天以“艺术乡建逻辑”为框架,通过分析渠岩教授的作品“呼吸山房”,从物性、人性与神性三个维度阐释大地艺术创作实践:物性层面强调使用竹子、石头等在地材料,避免城市雕塑式的“空降”;人性层面主张通过参与式装置、公共空间构建社群连接,让艺术融入村民日常;神性层面追求精神栖居,以装置引发心灵共鸣,构建天地、人、神共处的文化意境。夏天强调,大地艺术不仅让艺术超越实用的层面,也为当地注入关乎生命归属与超越的精神内核。

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与在地实践——以韶关周前古村为例

研讨会后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搭建了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的高端平台,不仅为高校搭建了跨领域、跨地域的对话桥梁,更推动了 “历史乡建经验” 与 “当代创新实践”的深度碰撞——既让民国乡建的思想智慧得到系统梳理与活化运用,也让艺术乡建的前沿案例实现成果共享与经验推广。

(图片和资料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

大家都在看